□本报记者 王雪梅 10月底时已是万物萧条的深秋,但位于秦州区天水镇的秦州区新思路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23个钢架大棚里却是春意盎然,棚里长势正好的草莓苗承载着脱贫致富重任。 “这草莓苗可金贵着呢,打理好了才能长得好,长得好才能结更多的果子卖更多的钱。”记者10月29日在草莓大棚里见到60岁的天水镇庙坪村村民武探歌时,她一边摘干病叶一边对记者说,草莓已经是今年这大棚里的第二茬经济作物了,头一茬的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收入挺不错。 武探歌的丈夫在孩子年幼时就因病去世,家里一度陷入困境。如今,孩子们外出务工挣钱,她农闲时就到合作社打工,加之她又参加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多渠道收入让她家去年就脱了贫。 天水镇地处秦州区西南片区扶贫攻坚核心区,全镇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967户9368人,贫困发生率为29.69%;2018年底剩余贫困户473户241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7.63%。今年预计脱贫449户2353人。 据秦州区新思路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斌介绍,合作社目前有105个钢架大棚,他们给贫困户提供大棚种植技术指导的同时还帮助销售其所产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最大限度确保贫困户收入。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为了大力发展产业,天水镇规划建设了面积约25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有省级龙头市区级合作社21家、扶贫车间3个,解决贫困户就业473人,解决了天水镇389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种地远、种地难的问题。为全镇贫困户提供了免费技术培训、果品存放及代种、代养、托管等服务项目。”天水镇镇长田志斌对记者说,目前园区建成连栋温室5000平方米,种植设施葡萄2.3万平方米、矮砧密植苹果1020亩,发展晚熟大樱桃500亩,种植黄芪、党参等中药材1.5万亩…… 依托产业扶持政策,创新“三变”模式,带动农户广泛参与是天水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思路。天水镇采取土地、劳动力、资金、资产入股的方式,按照自种、统一种植、托管、返租的模式进行农业生产。2018年为473户贫困户发放劳务工资213万元,分红57万元;2019年预计发放工资220万元,分红59万元。 政府引导好,企业带好头,农户才能有个好收入,这离不开天水镇上下一心谋发展、促脱贫的决心,更离不开镇上文化工作的全面开展,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丰富了村民们的生活,也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以前邻里纠纷突出,婆媳关系紧张,“靠着墙角晒太阳,坐等干部送小康”是常态,现在村民们都抱成一团,一台简单的乡村晚会都搞得有声有色,邻里纠纷没有了,婆媳同台演出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底气也更足了。 2017年8月率先成立了全省首个官方乡镇老年大学——天水镇老年大学,掀开了天水镇文化文艺工作蓬勃发展的崭新篇章。 “老年大学坚持‘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办学宗旨,聘请当地‘土专家’和市内专业教师授课,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老年大学成为镇上的精神家园。”天水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高向明对记者说,天水镇老年大学由2017年的2个班增加到现在的舞蹈、书画、器乐、小曲、合唱、秦腔等8个班,学员达到120多人。同时,镇老年大学还在古集、青年2个村设立教学点,为满足农村文化生活需要提供了便利条件,也让全镇村民拧成了一股绳。 “今年以来,天水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通过县级领导包抓贫困村、科级干部包抓非贫困村工作深入推进,有党委书记、镇长统筹全镇26个行政村冲刺清零工作,形成了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机制。紧紧围绕教育、医疗、住房、易地扶贫搬迁、饮水安全等重点任务,逐村逐户逐项做好固强补弱工作,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田志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