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老革命讲那过去的故事(3)
马忠义:我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战胜了强敌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15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何慧娟 冬日的下午,当记者来到马忠义老人的家时,他正在院子里晒着暖阳。谈及曾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和那些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争往事,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岁月。他说,中国人民志愿军正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在朝鲜的那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永恒的记忆。 86岁的马忠义家住秦州区秦岭镇,1936年他出生在一个贫苦人家,到了8岁便开始为地主家放羊,自小缺吃少穿,生活艰难。1951年5月1日,15岁的他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从军入伍,被分配在一军二师六团。1952年他们先去青海剿匪,随后经兰州前往东北驻扎了一个星期,在参加抗美援朝动员大会、学习了防空演习后,跟随部队过鸭绿江进入了朝鲜。 到达朝鲜后,马忠义和战友除了行军就是练习挖坑道。马忠义是一名通信兵,行军过程中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勘探路线。 “我们每组勘探人员由一个通信员、两个参谋和一匹马组成,因为部队是晚上行军,怕走错路,就要先把全团的路线确定好,比如晚上部队要走的路,白天我们得拿着地图走一遍,分叉路口要留记号,遇上要过的江,还得先用马试江水的深浅。”马忠义说。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马忠义曾有好几次负伤经历,分别在左腿、左手腕、下腹部以及右胳膊肘上,这些伤都是他过封锁线送信时被弹片打伤的,前几处较轻,只有右胳膊肘的伤口比较重。 “那时候轻伤抹点酒精,随便一缠只要不流血就行,右胳膊肘那个伤比较重,当时我去送信经过一段350米的封锁线,敌人用机枪封锁,听到子弹声后我抱着枪就滚,被飞出来的弹片打伤,卫生员说弹片位置深,就用棍子剜了出来,用缝衣服的线缝了,那时候志愿军的口号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坚持战斗’。”马忠义边说边展示伤口,虽然已经过去近70年,但记者看到那处伤疤依然明显,缝过针的痕迹清晰可见。 谈及战争经历中最危险的一次,马忠义几度伤心地说不下去,因为就是在那一回,美军炮弹炸死了他的6名战友。 “那次营长说敌人会准点开炮,让我先别去送信,但我还是提着枪走了,在经过一段交通壕时,美军的炮弹打了过来,交通壕塌下来的土堆把我埋了,还好头部露在外面,我就一点点从土里把自己腾了出来,待回到营地后才知道营地也被炸了,6名通信兵战友被炸死。”马忠义说,到现在他的头里都在嗡嗡响,那是被炮弹炸过的后遗症。 时隔多年,马忠义依然记得那些战友的名字和籍贯。“6个人啊,当时心里特别难受,我跟他们都在一个班,有三个天水老乡,还有三个分别是陕北的、河南灵宝的、四川郫县的,真是太可惜了。那时的通信兵都是记性好、脑子活的人,虽然大家都不识字,但团长下命令后要能背一遍,不能写纸条,怕被敌人抓了暴露军事机密,要全靠大脑记,一般都是边走边念叨,因为传错话会出大事,会死人的。”他说。 1955年马忠义回到祖国后,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1957年复员回到天水,1958年他前往岷县参加引洮工程,随后回到天水结婚生子。 “现在回想起在朝鲜的那些日子,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能战胜敌人,靠的就是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坚强意志和牺牲精神。参加战斗,不惧牺牲,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现在你们这些年轻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赶上了好时代,要加油好好干!”马忠义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