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日报四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春风不改旧时波

——读汪绍喜新著《我的未了情》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17日    来源:天水日报
夜  读  手  记
  丝丝凉风,被午后的暖阳轻轻包裹,手捧飘散着淡淡油墨馨香的《我的未了情》,一页页清新质朴文字组成的语言,一个个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令人心潮起伏。
  汪绍喜先生的这本散文集,在这个多重审美标准的时代,不仅给读者带来视觉享受和艺术审美,而且还能给读者以情感的激越和思想的启迪。
  汪绍喜出生在黄土高坡的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在这里他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解放初期参军入伍,退役返乡后,他当过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后来迫于生计,他历尽艰辛西行新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入职。
  退休后,汪绍喜一边饱览祖国的山川名胜,一边书写对家乡、对军营、对边疆的眷恋之情。2004年12月,他的散文集《我的风雅颂》,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的杨伟光撰写了序言,认为该书是“一个历史断面的人生心迹,是尚未远去的历史回声。”
  捧着倾注了自己心血和汗水的《我的风雅颂》,汪绍喜激动地对儿女们说:“有生之年我要再写两本书,一本叫《我的未了情》,一本叫《我的山海经》。”他果然没有食言。凭借自己的勤勉,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今年,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我的未了情》出版了。
  《我的未了情》由线装书局出版,台湾知名文化学者吕丽丝女士作序。书中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18篇散文。这些篇章中,有对幼年时代童真天性的细致描绘,有对少年时代玩伴的切切思念,有对戎马生涯的真情回顾,有对同甘共苦战友的殷殷祝福,有对家乡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全景展示。无论是日常生活的家长里短,还是时代巨变中的悲欢离合,这些文章有生活的希望也有遗憾,但无一例外地彰显了作者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具有地域性、通俗化的特点,字里行间透出丰沛的生活气息。
  《我的未了情》书写最集中的是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平淡、朴实、细腻的文字,句句离不开养育他成长的武山大地,他的心永远系着家乡的故土和亲人。虽然有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惆怅,但更多的是对逝去岁月的感怀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赶集、喂猪、割麦、过年、走亲戚、耍秧歌,这些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农家庭院中的欢乐场景。通过他生动形象的文字叙述,让我们的思绪又回到了亲切熟稔的家乡庭院。
  汪绍喜对故乡的书写,不仅表达了他与故乡难以割舍的血脉情缘,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渐行渐远的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精神依依不舍的怀恋与慨叹。他曾在微信中深情地对我说:“总觉得故乡是我人生之书中最美丽的序言,此后我的每一行足迹,都与它休戚与共、血脉相连。每天傍晚,我总喜欢将电视调到故乡的频道上,渴望在电视里见到故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足见作者思乡情结是何等深厚。我相信,汪绍喜对故乡的深情致敬,在丰富人们阅读体验的同时,也会唤起人们对乡土中国的记忆与想象。
  《我的未了情》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闪光点,就是书中的9篇附录作品,这些作品是汪先生的子女创作的有关父亲的散文。这些篇章感情真挚,与正文交相辉映,从后辈的视角展示了父亲的精神世界,展示了他的舐犊之情和对家乡、战友、事业的一往情深。
  线装书局对《我的未了情》板书设计也别具一格,在封面下方布局了如下一段文字:
  夕阳余晖下,一支笔追记从前,
  真诚、质朴。
  微尘一样的生命,
  被信仰点燃和照亮。
  竟也折射出,
  大时代的轮廓和面貌。
  我想,这是对汪绍喜在散文园地孜孜追求默默耕耘的生动写照。相信为数不少的读者朋友会与我有相同的感受。时光荏苒,流年偷换,流去的只是芜杂尘埃,时间淬火的思想精华将永驻作者和读者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