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日报七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母爱是冬至的饺子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22日    来源:天水日报

  □ 张冰冰

  暖冬的早晨,渭水清澈,冰花似雕。隐隐看见一些积雪,星星点点挂在远山梁上,如老人的苍颜华发。
  时光倏忽,岁杪如约。不知不觉间,又到了冬至。
  冬至来时,我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去的父母。所有的回忆,都包裹着浓浓的温暖与亲情。
  寒腊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一到冬至,饺子就成为家家必不可少的节日宴。如不受疫情影响,很多家庭都愿意在大酒店聚餐,一大家人扶老携幼,围着大圆桌,七碟八碗摆满特色名优大菜,更有各色小吃,韭菜腌肉包子、生煎牛肉包、菜瓜饼、红糖枣糕、韭菜盒子、春卷饼、烤土豆等。全家福暖锅,是武山每个家庭聚餐必点的名菜。圆圆的暖锅,热气腾腾,寄托了浓浓的期望。家常主食也是名目繁多,臊子面、浆水面、蒜拌面、酸汤面、鸡丝面、炸酱面等等,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现代餐桌上,可谓灿若繁星,色香味俱全,情美精皆在。满满一桌子菜,包含的正是地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我记忆中的儿童时代,是在饥寒中度过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父母最为难心的时刻。物质贫乏的年代,为改善我们姊妹的吃饭穿衣,父母想尽了办法,吃尽了苦头。
  饺子,象征团圆吉祥。在我的印象中,过节吃上饺子,是非常奢侈的事。
  我家每个节日的团圆饭,都是母亲一分一厘、一颗一粒省吃俭用省出来的,其中饱含了太多辛酸与无奈。无意间和年轻人说起这些时,他们仿佛在听虚构的故事,眼里满是不可思议。
  记忆中,家里厨房的一个小角落里,有一个颜色发黑的小柜子,非常不起眼,平日里我们根本不会在意。谁也想不到,它里面竟存放着几十斤麦子。每到年节,母亲都会取一点麦子磨成面粉,或擀面条,或包饺子。只是当时只顾着吃,从未在意过那个柜子,直到后来搬家时,母亲一定要带着那个破旧不堪的柜子,我们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包饺子用料较多,既要有饺子皮,还得有馅料,当然也少不了油盐酱醋。农闲时,母亲总会挖一些野菜,如苦苣、葛叶等,拿到家洗净阴干,包好挂在厨房的墙上。每到节日,便拿出来用水泡开,再采摘些地里长的大萝卜,切碎和匀,放上各种调料,然后一个人静静坐在炕边,慢慢地包,不一会儿,一个个薄皮大馅的饺子便整齐地摆满盘子。我们放学回家时,老远便可闻见那让人垂涎欲滴的香味。
  母亲做的饺子,虽是素馅的,且油也不多,味道甚至有些贫寡,但在我们眼里已是稀缺。一人一碗,我们吃得特香,觉得那是天底下最好的美食。
  只是那时年纪太小,完全没注意到我们吃饺子时,母亲总笑眯眯地坐在旁边看着,一口都不吃。直到看着我们一个个吃完,她才喝一碗面汤,还笑着说:“今天的饺子太香了。”
  有时过节,在外工作的父亲也会赶回家。每次回来,他的手里或拎着半斤肉,或提着一只鸡,那时的家里总是欢腾如潮,节日的氛围也更加浓厚。
  后来家里的情况好转后,父母一直感叹:“那时太困难了,经常让你们挨饿受冻,太亏欠你们了。”
  饺子,清清白白成一统,包包容容纳万般。父母的心,就像圆圆的饺子一样,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包,凡人世间的所有大爱和真情,都能尽情囊括。
  我的小学是在村里上的,离家二里路。那时的孩子,普遍营养不良,甚至有的经常饿肚子。我们上学的路边,恰有一块耕地,厚厚的积雪下,努力地钻出鲜嫩嫩的青绿,一团团一簇簇,好似荒野上开出了几朵雅致的鲜花,让人格外赏心悦目。由此,馨香的萝卜成了我们的零嘴,几个小伙子心照不宣,蹭蹭跳进地里,连根带叶拔起萝卜,再拍拍打打,搓掉泥土,然后大快朵颐。萝卜清脆,可也开胃,总感觉越吃越饿,恨不能再找点什么充饥。但四下里张望一番,还是怅怅地回到了校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家的日子才有所改善。冬日的周末,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玉树琼枝,院子里、房顶上,村前村后,白茫茫一片。父亲突然回家,带来一把鲜嫩嫩的韭菜,修长的叶子在雪花映衬下,像一团绿色的火焰,闪闪烁烁,碧波燎原,家里顿时温馨如春。父亲说:“这是洛门的韭菜,可贵了!”
  坐在温热的炕头,吃着香喷喷的韭菜饺子,好似嚼着一段碧绿温馨的甜甜春光。
  每次回家,父亲都会检查我们的作业。因自小受了太多苦,父亲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我最高兴让父亲检查作业,因为他会时不时表扬我。但也最怕他检查作业,一旦出现错别字,或是哪道题写错了,他都会狠狠教训我。
  看完作业,父亲会给我们讲做人做事的道理,语言浅显、寓意深远。低矮的平房,宽畅的大院,黑夜如漆,油灯如豆,不时有灯花跳跃,父亲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温润如玉。
  冬至是一枚邮票,我的心在这头,记忆中的家乡在那头。那里,不仅有我可爱可亲的亲人,更有人间友爱的一切。冬至已至,关于春的消息,就这样,悄悄地,在我心底酝酿生长。

  每逢冬至,我都会想起那一年。
  那年,我考上市里的高中,学校在离家四十多公里的另一个镇里,需要住校。我离家求学的日子,也由此开始。
  懵懵懂懂中,便迎来了枯燥忙碌的高中生活,一面是繁重的学业,另一面是饮食起居的不习惯。由于少了家人的关照,独自一人的生活过得异常潦草,日子也显得磕磕绊绊,除了想家,还会想念家里的一餐一食。家中的一切,犹如一根风筝线,时刻牵动着飘荡在外的我。
  如若赶上节日,这根线则拉得更紧。那种团圆氛围里的敏感与思念,会愈发浓烈。
  印象中的那年冬至,大雪纷飞。忙碌中想起往年在家,母亲定会包饺子,便一阵心凉。母亲总说:“冬至一定要吃饺子,不然耳朵会被冻掉的。”
  那天放学后,我兴冲冲地在校门口的餐馆寻摸饺子,可一连走了好几家,都没有卖。“这个冬至,耳朵怕是要保不住了。”我在心里默默说道。于是随便在校门口买了点吃的。
  上晚自习前,母亲特意打来电话询问我,晚饭吃的什么,我支支吾吾说了几句,挂断电话,便去上晚自习了。
  晚上下课,雪停了,清冷的操场泛着寒光,映衬着我黯然的样子。独自低头走着,忽然听到有人喊我,循声望去,见母亲拎着一个袋子,孤零零地站在校门外等我。她眼里含着笑,可睫毛和围巾上却挂满霜花。
  那一刻,似陷在梦里,我拔不动腿,呆呆地立着。母亲又喊了几声,唤醒不知所措的我,待回过神,我飞奔过去,扑进她怀里。
  回到寝室,打开饭盒,香喷喷的饺子还冒着热气。狠狠咬下一口,之前的失落瞬间消散,久违的家的味道,把胃和心都暖得热热乎乎。
  原来,挂断电话母亲就开始给我包饺子了。之后,她将饺子煮好装进保温盒里,又层层密封,才赶往车站。因为太晚没有客车了,她到处找车,一路风风火火地赶来,只为我能吃上饺子。
  到了寝室,她就忙个不停,收拾屋子,洗洗涮涮,全然不顾我让她早点休息,因为她要起早赶车。我一边吃着,一边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好像自己从没离家,也从未长大。
  一晃二十余年过去,此后的日子里,我吃了无数饺子,但都没有那晚的香。而那年冬至的点点滴滴,在漫长的光阴里,铸成我一生最恒久的记忆。
  即便我已长大,她亦苍老,可每年冬至,只要我不回去,母亲都会打电话叮嘱:“别忘了吃饺子,不然,耳朵会冻掉的!”在她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也永远相信她说了几十年的话……

  父亲

压着指头算着数九节气到来
欢愉的月光还是皎白
夜依旧擦拭出白昼
麻雀给早行者的祝语
高出数日前落雪的纷纷
低于脚步的匆忙
风冷冷的表情
举起不再复返的时光
好在
白昼渐长
阳光开始向北
盼望中的回归
在一九挨着一九中

吹一次
阳光

近一些
冬至 □ 南河水
  小小的院子里
一串儿串儿辣椒长满了皱纹
靠近窗台的石榴树
脱去了红绿相见的裙衫
爬上了墙头的玉米
躲在角落里凝望远方
冬至
佩戴着剑戟刀叉
小院儿却脱去了铠甲
在冬的打磨下
散发着母性的柔软
那时
老母亲晒出了大红棉被
阳光越过缎面落入她的怀里
像一封远方的来信
冬至人未至 □ 李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