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日报四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清水有个红学会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5月18日    来源:天水日报



  4月上旬,“新时代红学的使命与担当——中国红楼梦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成功举办,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和主要负责人,清水县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范瑞琦当选新一届理事。
  从一个县级红学研究机构,走出一位国家级理事,清水县红楼梦学会的“非同凡响”可见一斑。
  5月10日,记者走近范瑞琦和清水县红楼梦学会,了解了发生在轩辕故里的“红学情结”……

  
  范瑞琦初读《红楼梦》是在1973年中学毕业,回乡参加劳动后的事了。
  “那时起,才有了看书的时间。加之父母亲都喜欢看四大名著,《红楼梦》尤为钟爱。每每茶余饭后,他们总会就《红楼梦》中的某一情节或某一人物、诗歌,展开讨论,尤其他们争相背诵‘葬花吟’‘好了歌’及‘好了歌注’的情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受父母影响,范瑞琦也拿起书籍,认认真真读起了《红楼梦》。也许是注定,他就此和《红楼梦》结下不解之缘。
  时至今日,范瑞琦仍记得初读《红楼梦》时的感受。彼时,《红楼梦》是被禁锢的,只能偷偷看。由于年轻,理解力不够,初读《红楼梦》范瑞琦只以为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小说,因而着意于繁华锦绣的场景和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隐约间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也被那种痴怨悲伤所感动,但尤为感兴趣的却是写林黛玉的情节及诗词,诸如‘葬花吟’‘题帕三绝’‘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以致后来达到张口可诵,闭口能背的程度。”
  这种偏爱,一直延续到范瑞琦在清水县半坡小学当老师期间。“那时上下班要走十多里路,为让路途不无聊,便一路吟诵‘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时间一长,深陷悲伤情绪,变得和黛玉一样多愁善感。下雨天,晚上留宿学校时,想起‘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凄凉感油然而生。”范瑞琦回忆说,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也会按自己的感觉胡乱哼唱《葬花吟》,但没想到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由王立平谱曲、陈力演唱的《葬花吟》却唱出了他的心声,唱进了他的心里。“第一次看87版《红楼梦》电视剧,听到陈力唱的《葬花吟》时,整个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时间如白驹过隙,如今算来,《红楼梦》已陪伴范瑞琦走过四十载,在这四十余载时光之中,他在无数次重读中,渐渐懂她、了解她、与她交心,似乎她已成为自己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2012年7月,在清水县的支持下,在清水县红学爱好者的期盼中,清水县红楼梦学会成立,范瑞琦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
  而这也成为他由读红楼到研究红楼的一大转折。“以前对《红楼梦》只是喜爱,但当学会成立并推荐我成为会长后,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我走上红学研究之路。”
  带着这种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范瑞琦和清水县红学会同仁以一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将清水县红学会打造成了该县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作为当年全国唯一一家县级红学会,清水县红学会成立以来的十年,走得并不平顺。诚如清水县一中老师安永红在《十年磨一剑,霜刃现锋芒——兼议清水县红学人的红学精神》一文中所言,“清水县红学会成立之初,有人冷眼旁观,有人冷嘲热讽,不相信一县红学组织和红学刊物能走多远、能走多久,随时会半途而废或半路夭折,并不看好。”可清水县红学会的每一位会员,硬是靠着一种对红学的全情守护,积10年之力以强劲“内功”持续突围,在中国红学会这个国家级“朋友圈”占有一席之地。
  出版红学专著2本、制作专题片4部、请红学专家作讲座16场次、组织红学知识竞赛3次、开展红学专题研讨8次、组织文学采风活动6次、举办《红楼梦》专场晚会1次、创办《清水红楼》会刊并出刊21期、发布《清水红楼》微刊公众号……清水县红学会的这十年可谓风生水起。
  “清水县交通并不便利,经济也不发达,没想到文化事业却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没想到一个县级红学会的年会程序如此严谨,内容丰富多彩。没想到你们居然也办有一份刊物,而且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这在一些省级红学会也是不多见的。我要把你们的办会经验带回去,向全国推广。”这三个“没想到”是中国红学会秘书长张云在2018年应邀来清水县作红学专题讲座,并参加2018年年会后,发出的感叹便是对清水县红学会最大的肯定。
  除了带领清水县红学会发展壮大外,近十年,范瑞琦本人也从未放弃对红学的研究。“常言说,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至少得一桶水。近十年,我把《红楼梦》当作床头的工具书,反反复复读了若干遍。为更深入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尤其是诗词对联,我还将电影、电视剧、戏曲等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对照着看了个遍,87版电视剧《红楼梦》更是看了三四遍……”功夫不负有人,研究红学10余载,范瑞琦先后发表红学研究论文20余篇。他的论文,不仅显示出相当的学术水准,而且读起来让人感到十分亲切,为当今红学研究增添了新的华章。

  如今,再想起红学会从举步维艰到从容淡定、从广交文友到享誉陇东南,清水县红学会发起人之一姚来春,亦是感叹不已。
  作为清水县第一个中国红学会会员,和清水县普及《红楼梦》、研究红学的第一人,姚来春研读《红楼梦》五十余载,不仅出版了红学专著《红楼叙事诗》和《红楼艺趣践行录》,还不遗余力推广和普及红楼文化,在清水县培养了一大批红学爱好者。
  早在20世纪90年代,姚来春便仿照大观园少年追求诗意生活的创举,成立永清堡文学社时,创办了《山城导报》,并在该报上开辟“红楼梦”栏目,他还利用闲暇时间为文学社社员作《红楼梦》专题讲座。此外,他受大观园“花柳繁华地”的影响,将清水一中、清水五中等校园,按照大观园的意象,修造成具有浓厚红楼文化内涵和哲理的园林。2017年,他将自家新修院子,命名为“灵秀楼”,并将楼房第四层10间屋子,隔成4个活动室,无偿作为清水县红学会、清水县作家协会等四个组织的办公活动场所……
  可以说,他是将对《红楼梦》刻在了骨子里,更是将红楼文化的精髓,悄悄播撒在了清水的每一寸土地上。“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在姚来春看来,《红楼梦》是一本值得用生命去阅读的书,反过来它也能滋润人的生命。研读《红楼梦》五十余载,如今他依然在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可以说,这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
  浸润红学研究多年,姚来春也逐渐认识到,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不是矗立在形而上学高峰之巅的“纪念碑”,而是一支在读者不断演绎的过程中获得时代新生的“乐谱”。他的这一观点与范瑞琦不谋而合,于是,清水县红学会多次走进清水县内的中小学和老年大学,为大家作红学专题讲座,为传播红楼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红楼梦》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当宽,普及推广和学术研究一样重要,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范瑞琦说。
  发展十余年,清水县红学会已成为该县红迷们的心灵居所,更成为他们传播红楼的据点。“学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传播红楼梦文化、传统文化的同时,希望更多的人,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一起静下心看书,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清水县红学会成立的初心,也是像姚来春、范瑞琦一样的八十余名清水红迷们一直以来坚持,并将长期做的事。
  “一朝入红楼,终生梦不醒”,清水红学会将带着对曹公的敬意,对红楼的热爱,在几届清水红学人的薪火相传中,继续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