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日报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陕甘支队过武山境新考(下)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06日    来源:天水日报


  □ 丁胜

  鸳鸯镇位于武山县广武山以西,渭河南岸,地处渭河与榜沙河交汇形成剪刀型地域。武城山扼守陇右,自古为秦陇咽喉,兵家重镇。鸳鸯,盘踞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居十字交通的中心,陇海线上的交通节点。二水合渡,渭水中流,历来为商贸通衢之地。风景优美,阡陌交错,榜沙河与漳河河口分别在鸳鸯村与丁门村,水资源丰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为渭河流域粮仓。哑儿峡、支锅峡和邱家峡形成三角形天险,互为犄角,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四方面军沿榜沙河流域经过鸳鸯镇全域,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为新时代鸳鸯腾飞镶嵌了革命的底色。
史 海 钩 沉
  红 军 横 渡 渭 河
  鸳鸯镇位于榜沙河注入渭河河口上游,这里河面宽阔、水势平缓,除洪水季节外,平时水深不过膝。当时,渭河上游渭源、陇西等地长时间没有下雨,所以渭河鸳鸯镇段水量很小,榜沙河在镇东南邱家峡注入渭河后,水量才增大。此时已过中秋,即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河面虽阔,但河水却不深,一般只到成人膝盖以上,既用不着工兵搭架浮桥,又不要摇船架桨,河对面也无国民党军队阻挠。所以,红军很快分成好几路纵队同时徒涉。
  当时部队分三路渡河,左路由一纵队四大队大队长王开湘指挥,沿渭河上游而进,过砚丰、李家门,到桦林镇,入杨家沟、佛家岘,北上建军山。右路越过鸳鸯镇东广武坡,沿渭河下游向山丹镇进发。两路红军分别佯攻陇西、武山县城,掩护中路主力红军过渭河北进。9时许,红军全部渡过渭河,北上建军山。当晚,宿营于费家山和水家沟一带。
  因渡河时大家都集合在一起,在战士脸上都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情绪,一方面觉得异常顺利地渡过了渭水而表现出胜利和欣悦,另一方面却表示很失望。战士失望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姜太公钓鱼的渭水,既无古迹奇景来开开眼界,又不像金沙江、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倒壁那样险要,而是极平凡的平坦河岸、缓缓的流水,对岸又没有国民党军队,天空也没有飞机侵扰。战士们以军事战略的眼光来看,此时此刻的渭河,当然没什么了不得。因此,对于前两天昼夜雨中急行军,自然有点失望。战士们都说:“这样一条河有什么了不得?”
  国民党军队精心设置的渭河防线,被红军巧妙地突破了,而此时国民党胡宗南部还在向西和、礼县一带推进。这时,武山、漳县两翼的敌人得知红军渡过渭河的消息后,追赶过来,试图夹击红军。
  当部队全部渡过渭河,战士们刚感到失望而发生“既无敌人何必赶路”争论的时候,忽然,沿渭河东西方向的邱家峡和哑儿峡两翼机关枪、迫击炮瞬间齐发。战士们一闻枪炮声,异常兴奋雀跃,一扫两日来急行军却未遇敌人的低迷情绪。明明是敌人枪炮打来了,战士们仍然你一句来我一句往,说一些开玩笑且无关痛痒的话。红军作战的沉着,由此亦可想见。不一会儿枪炮声越来越密了,司令部军号一响,战士们立即集合起来,彭德怀带着两个传令兵站在路边,他态度镇静。不到五分钟,毛泽东也从后面来了。
  彭德怀轻松地问毛泽东:“毛主席,情况怎样?”毛泽东亦很自然地答道:“让他们打好了,随便派两个连出击一下,吓吓他们,他们不敢来的。”毛泽东准确判断这不是敌人的主力,事实竟不出他所料。果然,红军出击后,两翼夹击红军之敌,都被冷枪吓住了,沿邱家峡广武山撤回县城。于是战士们都非常从容地继续向山上前进,红军就这样渡过了渭河。
夜 宿 费 家 山
  武山、漳县两翼之敌军既不敢出来夹攻,自然不敢乘夜追击。因此,红军离开渭河,北上建军山三十余里的费家山一带。26日晚,陕甘支队在鸳鸯镇费家山、水家沟休整,毛泽东就住在费家山一农户家。全体指战员在宿营地安静地休息了,不过政治工作人员却有点吃力,因老百姓闻得下午的枪炮声,大部分都离开了家,所以政治工作人员都到山上去招呼老百姓回来。
  后来,红军政治工作人员问接回来的老百姓为什么跑,他们说:“我们不是怕你们(指红军),我们是怕打仗,所以上山避开。”老百姓同红军接谈之后,一些青年和壮年都自愿帮红军购买食粮和柴火,各伙食单位弄的羊肉面条,大家吃得很舒服。
  27日,陕甘支队沿陇(西)武(山)交界,向通渭方向前进。进入通渭县榜罗镇。至此,红一方面军离开了武山鸳鸯。
  陕甘支队的神速行动,使蒋介石十分震惊。就在陕甘支队抢渡渭河的9月26日,蒋介石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共”总司令部,亲任总司令,张学良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指挥陕甘宁青4省国民党军队“剿共”作战。陕甘支队巧渡渭河,突破封锁线后,蒋介石又接连部署了平(凉)固(原)段封锁线和西(安)兰(州)公路静(宁)会(宁)段封锁线,企图阻截陕甘支队。蒋介石亲自给国民党三十七军军长毛炳文发电,要其“使尽全力确保两宁(即会宁、静宁),以树最后‘歼灭’共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