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秦安麦秆,绽放原野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11月30日 来源:天水日报


一草一木间,一缠一绕中,一物一态里,憧憬着诗意生活,编织着美好向往。 2008年,秦安麦秆编技艺入选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郭香莲被甘肃省文化厅和甘肃省人事厅命名为“副高级麦秆编艺术师”。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何喜田 1971年,秦安县王尹乡王庙村、莲花镇尹家湾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土陶柳条壶与土陶柳条杯。考古学者认为,这是产生在这块土地上最早编织品的雏形。因着这缕千年文明曙光的照耀,秦安传统手工编织步入了中国工艺美术的神圣殿堂。 据《秦安县志》记载,秦安麦秆编历史悠久,传统深远。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经过不断传承和发展,到了清代,以草帽、竹席、篓筐、蚂蚱笼、鸟笼等为代表的各种草、竹、柳制品不断繁多,逐渐成为秦安编织工艺的主流。到了民国时期,以安伏草帽为特色的草编已然盛行于省内外城乡百姓之间。 秦安县位于葫芦河的下游,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平均海拔1570米的黄土大地上,到处都生长着冬小麦、玉米等传统的农作物。这些质朴、悠久的植物,为秦安麦秆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 环绕着葫芦河,秦安麦秆编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流域的莲花镇、陇城镇、安伏镇和南小河流域的王尹镇等的几十个村庄。从至今散见的各种遗存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自清朝以来各种工艺精湛、技艺高超的草编作品。这些造型美观、玲珑剔透的编织品,成为后来蓬勃发展的麦秆编的表率和楷模。 秦安草编,讲究选料精细,所用麦秸色泽清白光亮,粗细均匀挺直,外皮薄而坚韧,草芯饱满富有弹性。玉米皮则是细嫩透亮的软皮,不能有霉点。每到麦收碾打时,妇女们将麦子中颜色白亮、粗细适中的麦秆预先挑选出来,轻轻摔打掉麦粒后,放置干燥处备用。待麦收结束或傍晚闲暇时,再拿出来折掉根秆部分,只留颈节,去掉叶鞘,就可以用了。折好的麦秆,还要按照粗细、色泽分成几类,妇女们叫这活儿为“挑麦秆”。挑麦秆要有眼力,孩子们是干不了的,都由大人们干。有了麦秆,夜晚或农闲时,妇女们便开始编辫子,当地人叫“掐草编”。掐草编时,先用清水将麦秆浸泡数小时,直至麦秆泡软为止,然后再像姑娘家梳帽辫一样编成辫子。由于麦秆有粗有细,辫子又可分为粗辫、中辫(当地人叫二细)、细辫等多种。草辫编好后,还要经过分类、浸泡、磺熏、漂白、印染、编织、整理、缝制等一系列工序,一件工艺品才算是初具形态了。一些现代韵味的编织,还需附加装饰材料,待编成单件后,再用针线缝制在编织好的挂件上。 年近90岁的郭香莲是秦安麦秆编的创始人,心灵手巧的她,从12岁起就跟随母亲学习编织,所有的工序,在她出嫁前就了然于心。进了婆家后,郭香莲就开始编制山核桃、花篮等,既丰富了工艺品种,又极大地补贴了家用。日常生活是艺术创作的良师益友,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她,在十多年的实践中,主创出了造型独特且观赏性极强的十二生肖、绣球、小提篮、葫芦、鹦鹉伞等三十多个品种。有了郭香莲的蝴蝶效应,王尹镇20多个自然村的100多位妇女,也都开始编织由她创造的小工艺品。悄然之间,传统草编已经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跨越了极大的一步。 进入21世纪,秦安麦秆编织技艺在原有平板编织的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变革。郭香莲借鉴竹编的技法,采用网扣法和缠编法,更加突出成品的立体感和观赏性。在六角手提篮、桌垫、椅垫、坐垫、茶垫、沙发垫、食品盒、果盒、提桶、茶盘、套盒等几十种新产品中,工艺美术的特征更为突出,且融入了生肖文化、地方故事、美好祝福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元素,从而也让这种原生态的手工艺品,寄寓了更多的民俗文化内涵。 在郭香莲带动下,不仅是她的两个女儿,而且王尹镇的一大批农村妇女都学会了麦秆编。只要是农闲时节,她们就会聚集在一起,相互探讨、共同编织,她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都浓缩在一秆一线中。李桂琴9岁时就跟随家人学草编,草帽、茶垫、沙发垫等样样在行。成年后,生活中的一草一物,都能触发她创作的艺术灵感。比如五星、草莓、荷花,尤其是宝塔等系列作品,都是她在看电视剧、看大戏之余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且一经推出就深受市场青睐。就这样,因着一种创新,麦秆编的技艺和品种不断丰富,一批批具有文化寓意的工艺品,尤其是代表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绣球和独具地方特色的八卦等新品的出现,更加提升了麦秆编的艺术价值,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 在麦秆编中,染色是很重要的环节。每过一段时间,李桂琴都会组织村里的妇女,把最近需要编织的草辫子集中到一起统一染色。麦秆编的颜色,常用的有红、绿、蓝三色。这些颜色简单、大方,易搭配,编成的工艺品色泽自然。染好的草辫子一定要慢慢晒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体现出麦秆的质地。如今,作为麦秆编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李桂琴已经自己创作出了80多个品种。 2008年,秦安麦秆编技艺入选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郭香莲被命名为“副高级麦秆编艺术师”。2016年,在秦安县“最美秦安人”评选活动中,郭香莲被评为“最美艺人”。2017年,郭香莲荣获2017年第二季度“最美天水人·十大人物”称号。2011年,秦安县王尹乡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麦秆编)之乡”。从此,麦秆编更多地被大众知晓、接纳、传颂。 马国林是马川村一位普通的农民,头脑灵活、思路开阔,利用村里的信息服务站,他一直以麦秆编经纪人的身份活跃在各村各户。30多年来,他亲眼见证了麦秆编的繁荣和发展。在今天的电商时代,他一个月基本发货80到100箱,一箱装2000个,总量达20多万个。他的发货地中,最多的是广东、云南等地。在一大批经纪人努力下,麦秆编的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如今,随着各种草编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引导带动了麦秆编的快速发展。十几个品系,上百个品种的产品已远销各地,成为人们装饰家庭居室、馈赠亲友的佳品。 秦安麦秆编,这朵源于自然、盛开在原野的工艺美术之花,充满着泥土的芬芳,早已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向世人传递着新时代成纪大地生生不息的发展脉搏。千年的积淀中,虽然它的编织手法各不相同,虽然它的编织纹路不尽相似,但它质朴天然、富有灵性的本质没变,它寓意吉祥安康的祝福没变。透过光亮的麦秆,我们看到了它走向远方、走向诗意的挺拔和坚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