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复随冠冕入 紫禁正耐烟花绕——市博物馆馆藏民国素三彩堆塑龙纹帽筒
□ 刘复兴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2月21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年,万象更新,中国人常常通过“穿新衣,戴新帽”来寄予辞旧迎新。服饰作为民族文化最直观的呈现方式,承载着最深沉的文化记忆。传说圣人见鸟兽容貌,草木英华,始创衣冠。从衣冠草创,到汉服唐装,中国服饰曾演绎出了绚烂多彩的惊艳华章。衣架、帽盒、帽筒、衣柜……与服饰配套使用的家具、器物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帽筒,就是这样一件专为帽子而生的器物。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民国素三彩堆塑龙纹瓷帽筒,高29厘米,口径12厘米。此件帽筒为直筒形,以黄彩为地,正面堆塑“二龙戏珠”,一龙绿彩红鬣腾空而起,一龙紫彩绿鬣附身回首,龙身凸起,极具立体感。两龙之间及帽筒背面间饰紫、蓝、白三彩绘成的火焰云纹。帽筒底部以蓝、绿彩绘海水江崖纹,底足内阳刻“王炳荣作”篆书款。王炳荣,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景德镇瓷雕名家,工于雕瓷,作品题材广泛,动物、花鸟、人物皆有,传世品以文房用具为多。
中国服饰以帽为首,《释名》曰:“帽,冒也。故加于众体之上。”帽为头衣,后与冠的功能整合,成为官宦、绅士的“头面”。清代官员的帽子形成“顶戴花翎”的制式,以标志官阶品秩。官员帽顶一品用红宝石;二品为红珊瑚顶;三品为蓝宝石顶;四品为青金石顶;五品为砗磲顶;七品为素金顶;八品为阴文镂花金顶;九品为阳文镂花金顶。“花翎”插在帽子后面,是“辩等威、昭品秩”的重要标志,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按《清会典事例·礼部·冠服》的规定,只有皇亲贵胄、内务大臣及藩王贵族才有资格佩戴花翎。乾隆曾“特赏军营奋勇出力之员”,或“如有建立大功,著有劳绩,理应戴用者,各该将军大臣等,即应声明具奏,令其戴用”。但无论怎样,花翎的佩戴者不是满族特权阶层,就是具有显赫军功的功臣将军。这样重要的东西自然应该妥善保管,帽筒就是清代官员专门为了置放顶戴花翎所造。
清代早期,官帽放置在木制的帽架上,同时亦有铜胎珐琅及瓷制的球形帽架。瓷质帽筒初见于清代中期,道光以后开始广泛流行,用途也逐渐由实用器转变为观赏和陈列器。晚清民国以后,帽筒的用途又发生了变化,除观赏外也成了置物、陈设器。江南一带也常做女子嫁妆,表达出双入对、感情和睦,祈盼儿孙学优入仕、出人头地的美好期冀。清代帽筒有青花、粉彩、矾红彩、浅绛彩、墨彩、哥瓷釉、珊瑚釉、各色地釉描金等,各种彩釉俱全。帽筒上常见的纹饰主要有人物故事、山水、动物、花鸟鱼虫等。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民国时期素三彩堆塑龙纹瓷帽筒,器型规整,雕琢精细,色彩明艳,可谓是集绘画、雕塑为一体的艺术佳品。
■■
■ 民国素三彩堆塑龙纹瓷帽筒正面照
■ 民国素三彩堆塑龙纹瓷帽筒底面照
■ 清透雕福云纹穿插式帽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