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改革风劲乘势起 千帆竞逐满目新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天水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7月18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王晓馨 改革,是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是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天水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聚焦制约追赶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把牢方向系统推进 下足改革落地“实功夫” 天水市坚决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始终把牢改革总目标和价值取向,明确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谋定而动、动则必成。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充分发挥“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职能,召开24次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以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及时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改革精神,立足天水实际,研究谋划重大改革方案,编制《天水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部署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23—2027年)》等方案,共确定211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承接落实中央和省委《实施规划》确定的改革任务,明确了全市改革工作“任务书”和“路线图”,确保改革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改革工作制度机制高效运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坚决扛牢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政治责任,各专项小组和改革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市直改革牵头单位和各县区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有效构建起了上下贯通、左右协同、条块结合的改革工作体系。突出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每年对7个专项小组和7个县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全面督察,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准落细落实。市委改革办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评为“2023年度地方改革宣传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我市连续五年在省委改革办年度改革工作考评中获“优秀”等次。 认识在学习中提高,力量在重视中凝聚,行动在自发中展开,天水市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不仅保证了与中央改革精神的同频共振,而且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找准“靶心”塑强优势 彰显改革创新“强力量”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天水市找准改革的“靶心”和“点位”,着力推动改革和发展相互支撑、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持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党政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市级共设置党政机构50个;县区共设置党政机构255个。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责,市级调整优化34个部门124个方面的职责。按照集中、统一、规范的要求,除市公安局外,市级49个涉改部门和县区职责调整较大的部门重新制定了“三定”规定,做到合理划分职能、科学界定职能、充分发挥职能。 ——经济体制改革多点突破。“放管服”改革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取消调整和下放市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273项,调整取消3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事项承诺办结时限压减率提高至93%、即办件率提升至85.54%,位居全省前列。要素市场化改革上,实施市场主体培育“五转”工程,新增市场主体20.44万户,完成秦州区罗玉沟万亩大樱桃基地高效节水、甘谷县通广灌区、清水县田川泵站扬水灌溉工程水价综合改革。国资国企改革上,巩固拓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深化市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市属监管企业扭亏减亏三年行动攻坚,推动市属企业提质增效。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上,稳步推进市与县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完善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农业农村改革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23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06亿元,村均24.32万元,收入15万元以上的村2231个,占比89.6%。对外开放上,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扎实开展“六个一”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组建由市级领导担任组长的12个招商工作专班,引进中核新华水电、弘信电子等头部企业23家,招商引资成效位居全省前列。 ——文化体制改革守正创新。加快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出台《天水市建设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实施方案》,从土地保障、税费优惠、金融扶持、资金奖励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打造文旅农康融合发展试验区,打响“千山万水·就爱天水”品牌,打造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天水旅游名片,天水市成功上榜“中国十大魅力打卡之城”。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市建成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实践所124个、实践站2846个、实践点(基地)346个,形成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持续推进全域整体创建,深入开展基础建设、市场秩序等12个提升行动,甘谷县、张家川县创建为省级文明县,实现两区五县省级文明县全覆盖。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纵深推进。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制定《天水市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年行动(2023—2025年)实施方案》,出台20条“硬核”措施,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实施国企党建“规范提升年”行动,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学校校长(医院院长)负责制,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巩固提升。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联动高效。制定“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施办法,突出“三个聚焦”,有序推进常规巡察、专项巡察和提级巡察,开展村(社区)巡察,推动巡察监督向基层延伸,全市2491个行政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全面发挥,基层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支持和保障派驻机构发挥作用的制度机制,市级派驻机构首次实现“全覆盖立案”,7个县区43家派驻机构全部实现案件查办“零突破”。 人民至上增进福祉 见证改革惠民“真情怀” 列举近年来天水市的改革之策,项项从为民负责出发,项项聚焦增进民生福祉,项项红利惠及万千百姓。 在武山县城关镇渭川九年制学校里,同学们身着统一的服装,正在宽敞的操场上跳着广播体操,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现在的学校距离我家很近,上学放学非常方便。学校里崭新的教室、运动场、实验室都让我非常喜欢,在这里学习知识,太开心了。”九年级学生陈瑜彤说。 近年来,天水市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城镇学校项目建设,启动建设秦州平南、麦积街子等6个农村教育园区,全市新增城镇学位3.88万个。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衡量发展、推进改革的新标尺。除了教育,天水市还针对就业、医疗、生态文明等关乎民生温度领域,打出一整套便民利民惠民的改革组合拳。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紧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落实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近两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36万人,年均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73.3万人。 加快甘肃南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城市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质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1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市一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中医院被确定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省级试点单位。 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稳妥有序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健全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深化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制改革,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挂牌。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度,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获得了生态文明带来的“绿色福利”。 改革成效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面对这势大力沉的改革,群众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近年来,天水市一系列改革精准发力,重点领域改革砥砺前行,释放出巨大潜力,必将为天水经济社会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道路。 大潮奔涌逐浪高,扬帆奋进正当时。天水市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更加科学精准地谋划改革,更加务实高效地推动改革,通过改革激发动力活力、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破解各种瓶颈制约,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水篇章提供强劲动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