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日报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渭河行”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报道

追“清”逐“绿”守安澜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03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王琴 黄虹

  八水绕城,渭水为首。
  古老的渭河,见证了十三朝古都的兴衰,滋养了八百里秦川的繁华,也在关中儿女的精管细治下,剔除沉疴顽疾,融入时代潮流,以崭新之姿,持续为沿岸城市注入活力。
  11月19日,“渭河行”采访团一行来到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以“泾渭分明”为首站,探寻这片与水共生、共荣的关中腹地,因水而美、治水兴城的故事。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诗经·邶风·谷风》中如此描述泾水、渭水,意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浊,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这是古人对“泾渭分明”现象最早的记载。
  跨越千年时光,登上“泾渭分明”观景台,目之所及,碧波连天、两岸染绿,泾渭交汇处,清浊依稀可见,河畔的万亩湿地里,芦苇丛生、杨柳葱茏、候鸟低徊,大自然的生动壮阔一览无遗。
  “泾渭分明”到底是泾浊渭清还是泾清渭浊,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实际上,季节不同,泾渭分明景象也不一样。这些年,随着渭河综合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渭河水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枯水季节,泾渭也几乎不再分明,只有在雨季丰水季,受上游泥沙含量的影响,泾渭才会特别分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水务局工作人员董轩解释道。
  水清源于善治,为了让“泾渭分明”这个地标性生态符号更加耀眼,高陵区紧跟省市渭河综合治理步伐,“两河四岸”全域增绿,构建以泾渭河为主体的蓝色水网,打造以泾渭三角洲为亮点的湿地自然公园、建成以“泾渭分明”为核心的滨河郊野游园……
  如今,漫步泾渭沿线,绿植花境布局精巧、彩色步道干净平整、休闲凉亭随处可见、诗文墙景古色古香。“泾渭分明”这一生态景区,也已成为渭河两岸“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生态画卷中的点睛之笔,吸引着无数游客观赏打卡。
  悠悠清水勾勒着城市新颜,片片绿地刷新着古都风貌。在西安东北的浐灞国际港片区,曾经的“垃圾填埋场”“生态重灾区”,到如今“绿色发展典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的华丽转变,也是西安治渭成效的生动写照。
  今年清明假期,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彩鹮。彩鹮是鹮科彩鹮属的鸟类,数量稀少,极为罕见。
  而在此前,黑鹳、中华秋沙鸭、白琵鹭、红隼等一、二级保护鸟类,也已纷纷“现身”湿地公园,从这里的“稀客”变为“常客”。目前,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鸟类已达148种。野生鸟类是环境质量的“生态试纸”,见证着西安生态的持续向好。(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灞河与渭河的交汇口,是西安着力打造的城区面积最大的湿地景观,被称为城市“绿肺”。园内河洲遍布、霜林参差,葭苇苍苍、鸿鹭翩飞,优越的生态环境、健全的生态体系,使其成为渭水河畔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垃圾场和挖沙地,没人愿意来,做梦也没想到现在能变得这么美。”沉浸于满园盛景,市民赵惠子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园里特色景点多、配套服务全,来拍照、健身、休闲,或者带孩子研学都很不错,生活在这里是一种享受。”
  浐灞湿地公园位于西安上风口,湿地水汽蒸发,能对全市气候起到湿润作用。
  陕西省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讲解员梁佳欣告诉记者:“公园2000多亩的水域面积,从灞河而来,通过取水口、沉沙池、人工湿地、种植池、退水口层层净化后又回到灞河,最终汇入渭河,真正意义上体现了‘还一江清流给渭河,送一缕清风给西安’的建设理念。”
  生态焕新,碧水长流,现代智慧赋予了渭河新的生机,而在咸阳兴平市,仅存的渡口和坚守的“摆渡人”,也让渭河的悠悠古韵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延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一条钢索架于河面之上,连接起北岸的咸阳兴平市和南岸的西安周至县,渡船固定在钢索上,靠人力往返渭河两岸。这就是陕西咸阳兴平市的龙兴村渡口,67岁的艄公尹会元,已经在这里摆渡42年。
  历史上,渭河水运发达,沿岸渡口密集。20世纪90年代,一座座大桥联通了渭河两岸,也让这些渡口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尽管繁华不再,但每天仍有不少村民坐渡船往返两岸。龙兴村有1000余亩土地在渭河南岸,走陆路过桥需要绕行30公里,而乘坐渡船,只需两三分钟,这是最便捷的通行路。
  过去,渭河水势汹涌、水质浑浊,摆渡充满了艰辛与危险。“那时候的渭河,一到汛期就像一头猛兽,河水裹挟着泥沙上下翻腾,稍有不慎,船就会难以控制。”尹会元回忆道,“后来因为污染严重,水位下降,渡船越来越难。”
  这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治理下,渭河的水逐渐清澈起来,水量也趋于稳定,摆渡开始变得安全、轻松。“现在的渭河,水变清了,两岸也变绿了,还经常有鱼儿跳出水面,看着心里就舒坦。”
  以前,村民对河滩地不愿花时间精力去耕种,因为“喜怒不定”的河水随时会让他们的投入“打水漂”。但这些年,渭河水变得“温顺”平静,村民们在河岸种起了经济作物,尹会元的渡船也愈发忙活。
  “我这一辈子都在这渭河边,渡口留存了村里几代人的记忆,看着两岸人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心里高兴啊。”尹会元说,“希望渭河能一直美下去,也希望我们这个渡口能继续为乡亲们服务。”
  曾经水患频发、生态脆弱,如今河畅岸美、岁岁安澜,摆渡人的坚守和传承,也为渭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多元的魅力,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