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渭河行”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报道⒆
金花璀璨茯茶香
天水日报
作者:新宠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06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黄虹 王琴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茯茶。” 泾阳即咸阳市泾阳县,这个不产茶的地方,却有着悠长的制茶史。 咸阳,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驿站,茶马古道的枢纽,茶叶加工制作的集散中心。湖南、四川的黑毛茶在这里被制成茯茶,沿着渭河溯流而上,到我国最早的茶马司——秦州茶马司,以茶易马,又跟随商队的车马远销青海、新疆乃至中亚及欧洲。 茯茶,源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曾雄霸“茶马互市”,是储边易马的重要商品,与丝绸、瓷器并称为丝路外贸三大商品。 漫漫古道,声声驼铃。数百年来,茯茶跟随丝绸之路商队的车马远销中亚及欧洲,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见证了“茶马古道”的兴衰。 “由于茯茶具有消食健胃的功效,效用类似于茯苓,所以被称为‘茯茶’。”11月21日,“渭河行”全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全国最大的茯茶生产企业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研学部经理周淑君向我们介绍了茯茶的历史。 茯茶初为散茶,销量增加后,为解决运输问题,茶商改进包装,压缩体积,制作砖茶。明洪武年间,咸阳人探索制作出了自然发花工艺,金花茯茶正式形成。 “金花是咸阳茯茶的精髓,学名‘冠突散囊菌’,是一种有益酵素类菌,国家二级机密保护菌种。全国千种茶品中,只有陕西茯茶生长‘金花菌’,因为茯茶只有遇见泾河水才会出金花。” 周淑君撬开一块紧结芳香的茶砖,为我们泡上一壶茯茶,顿时茶气弥散,如泾河水蜿蜒而来,轻啄一口,甜润微苦,层次丰富,口齿留香。 “金花”曾是陕西茯砖茶的独门绝技,工艺近29道主要工序,历时至少一年。上世纪50年代,因原料二次运输问题,国家调整茶叶生产政策关闭咸阳茯茶厂,关中制茶史暂停近半世纪,金花茯茶也暂时退出市场。 为拯救有着600年历史的咸阳茯茶制作工艺,2006年起,陕西省供销合作社组织人员寻找老茶工,搜寻制茶资料、模具,保护性恢复研究传统工艺,复原品质风味。 纪晓明便是在这时创立了泾渭茯茶,恢复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与产业是他的夙愿。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我们无数次奔走挖掘历史资料,寻找老茶工,经过无数次工艺研究和科技研发,终于在2008年底成功复原咸阳茯茶制作技艺。” 恢复技艺同时,纪晓明团队考察全国茶区,锁定陕南茶区为主要原料基地,不仅因茶叶品质佳,也为陕南大宗夏秋茶找到稳定解决途径,为秦巴贫困地区茶农找到增收道路。 近几年,咸阳市深耕茯茶产业,出台政策文件,培养产业领军人物和非遗传承人。经过10余年发展,咸阳茯茶老树发新枝,新生企业不断壮大。全市现有茯茶生产企业50家,形成泾阳茯茶创业园、泾渭茶博园两大工业园区,产能达3万吨,年产量突破1万吨,年产值超20亿元。 咸阳茯茶制作技艺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咸阳茯茶列入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声誉前100位。2024年,咸阳茯茶进入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50名,品牌评估价值达35.86亿元。还登上中国—中亚峰会、“一带一路”展览会等外事舞台,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纽带。 昔日的驼铃声已尘封历史,从传统制茶作坊到数智化工厂,从“茶马古道”到“一带一路”,从昔日边销茶到如今的养生“新宠”,时光流转,咸阳茯茶从历史走向未来,在不同时代演绎着不同的精彩,氤氲着与时偕行的茶香,续写着新的丝路故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