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戏曲进校园:以美育人,以戏化人
天水日报
作者:何喜田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21日 来源:天水日报

□ 何喜田
古曲悠扬,戏韵飘香。以“弘扬国粹、传承经典”为主题,全市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秦腔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所带来的震撼魅力,激励每位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先后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300多场,活动服务11.13万人次,全市95%以上的中小学校实现了全参与、全覆盖。 近年来,天水市认真贯彻《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以“戏曲进校园”为抓手,高度重视以素质教育为支撑的艺术教育,坚持每年开展“戏曲开学第一课”“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各县区学校邀请秦腔名家、名角做客校园,亲身示范教学,组织暑期戏曲专题培训和学生戏曲展演,创新性开展“展、讲、演、学、训、赛”活动。部分学校还利用第二课堂、戏曲兴趣小组、戏曲社团等推广戏曲,在各种艺术展演活动中屡获嘉奖。毫无疑问,中小学校已成为传承和弘扬秦腔艺术的重要载体,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随着“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各中小学校人人知晓秦腔文化遗产、人人热爱秦腔文化的氛围更加浓厚了,师生们爱传统文化、爱家乡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了。李小霞,原秦安县剧团当家正旦,退休之后,利用业余时间每周在秦安县第一小学为孩子们传授秦腔经典唱段、普及秦腔基本知识,风雨无阻。她说:“看到孩子们幼稚的脸庞,就想起小时候学戏的情景。通过讲、授秦腔,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优秀戏曲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多年的实践,“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各县区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在活动中,全市力争做到“四个结合”,即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活动开展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与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兴趣爱好相结合,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王小梅,秦安县秦腔业余爱好者,多年来,她发挥自己擅长制作秦腔服饰、化妆的特长,每周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为秦安县二小、四小的学生们传习秦腔文化,得到了学生和家长好评。她深有感触地说:“‘戏曲进校园’活动,既打造了学校的特色教育,也促进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2024年元月,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20多名老师分成两组,分别走进新华门小学、建二小学等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活动中,专业老师以讲解、赏析、示范、数字化新媒介入等形式,创新方式,向学生们讲解了秦腔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表现形式。在观看了秦腔经典剧目代表作《状元媒》和《三滴血》片段后,演员们丝丝入扣的眼神、字正腔圆的腔调,让学生们久久沉浸其中。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梅花奖获得者袁丫丫表示,“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秦腔、热爱艺术的兴趣,也为秦腔培养了新的观众、新的传承人。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戏曲和教育之间始终相互影响,关系密切。一方面,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曲是老百姓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另一方面,通过戏曲教育,能极大促进戏曲专业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所以,通过“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实践,更加发挥了戏曲“以美育人、以戏化人”的功效。无疑,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朝中叶,秦腔艺人魏长生首次将秦腔带入北京,与雅部昆腔、京腔争妍称盛,成就了“一时歌楼,观者如堵”的盛况。之后,西安易俗社针砭时世,勇于改革,以秦腔化育民众,演绎了百年辉煌。今天,面对新时代的发展、变化,秦腔如何昌盛不衰、重振辉煌呢?“戏曲进校园”活动贯彻“以美育人,以戏化人”的宗旨,着眼校园、着眼青少年,无疑找到了一条振兴新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