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方志的电影空间建构与实验短片创作
□ 梁昕玥
天水日报
作者:服饰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15日 来源:天水日报


21世纪初,中国电影经历了两次跨越式发展,大片时代与“超级票房”时代极速推动了中国电影的类型化与多样化演进历程,在电影产业化改革与工业化发展双管齐下的背景下,创作模式与发行途径同样处于持续变革的态势之中。观众对于“千片一面”的电影工业输出体系趋向于审美疲劳,电影作品的风格化影像和审美独特性成为观众的审美新趋势。中国电影导演着眼于研究当代青年导演创作的一系列带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文艺片,并在其电影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鲜明的区域色彩的美学风格,挖掘不同地域中深厚的地域属性和文化属性。 地方志与电影空间构建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地方志作为记载一个地区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历史性资料,为电影空间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可以通过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地方志所记录的内容,从而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在电影《指环王》系列中,新西兰壮丽的自然景观被巧妙地运用,其广袤的山脉、深邃的森林与清澈的湖泊等元素,与中土世界的地理风貌相契合,营造出了宏大而神秘的电影空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乔家大院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其独特的四合院布局、精美的木雕与砖雕装饰,以及威严的大门等建筑元素,被完整地呈现在电影画面中。这些历史建筑元素不仅为故事提供了一个封闭、压抑的空间环境,同时也通过建筑的视觉美感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品味。 地方志中详细记录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为电影的场景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如电影《八佰》中,导演通过对上海四行仓库及其周边环境的还原,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的历史风貌。而这些历史风貌的还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方志中对上海地理环境和建筑风格的记载。电影《芳华》中,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文工团。导演通过对那个时代的人文历史的展现,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了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地方志中的特定符号往往与导演的个人情感记忆或文化归属感紧密相连。在侯孝贤的电影里,对台湾乡土环境、传统家族生活方式等地方志符号的细腻呈现,体现出一种宁静、悠远且略带怀旧的情感基调。通过长镜头、缓慢的叙事节奏,以及对自然光影的巧妙运用,将对台湾地域文化的情感体验转化为独特的影像语言,使观众在观影时沉浸于这种富有诗意的情感氛围之中,进而深刻领悟影片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意蕴。 地方志为影像置景提供了精确的历史蓝本。在古装历史题材影片中,依据地方志对特定历史时期建筑风格、城市布局、园林景观等的详细记载,美术团队能够精准还原历史场景,赋予影像强烈的历史质感。以电影《英雄》为例,影片对九寨沟等地壮丽自然风光的取景与呈现,契合了古代武侠世界中远离尘世喧嚣、神秘而优美的自然环境设定。电影《赤壁》在场景置景方面参考了大量三国时期的地方志资料,对赤壁之战的战场环境、东吴与蜀汉的营帐布局、战船造型等进行了精心设计与搭建。这些基于地方志符号的置景元素,使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到三国时期的战火纷飞与英雄豪情,增强了影片的可信度与观赏性。 电影影像利用地方志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来传达深层次的主题与情感。将地方志中的民俗文化符号与人物传说符号巧妙地融入电影情节之中,增强电影的故事性与文化底蕴。在电影《百鸟朝凤》里,唢呐这一民间乐器作为民俗文化符号贯穿始终,影片围绕着唢呐班的传承与发展展开情节,通过展示唢呐演奏的场景、唢呐在当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深入地呈现了中国北方农村的民俗文化风貌,同时也借助唢呐这一符号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电影《大鱼海棠》则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东方神话世界,其中大量运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传统建筑、服饰、图腾等地方志文化符号,通过巧妙的隐喻手法将这些符号与影片的主题、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如影片中的土楼建筑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景,其圆形的造型、独特的内部结构,以及所承载的家族聚居文化内涵,隐喻着生命的循环、家族的守护与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而片中的各种神兽形象,如鲲、凤凰等,则分别隐喻着不同的人性品质、命运力量与精神追求。观众在解读这些文化符号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实现了地域文化在影像传播中的传承与弘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