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晚报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扶贫政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市扶贫办宣传动员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0年12月07日    来源:天水晚报



担使命 聚同心 促巨变 市直部门落实脱贫攻坚专项责任系列报道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扶贫办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宣传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振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充分发挥政策宣传、舆论引导作用,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下一步,市扶贫办将把脱贫攻坚宣传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抓好脱贫攻坚重点任务落实,又要加大脱贫攻坚成效宣传,既要干得好,也要说得妙,积极营造脱贫攻坚浓厚氛围,让全社会关注扶贫、了解扶贫、支持扶贫,让贫困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补足精神力量。
1
产业扶贫让脱贫步伐更坚实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张彬霞 见习记者 赵 超
  11月26日,记者来到地处大山深处的武山县咀头乡彭坡村,降雪过后的村庄美得宛若一幅水墨画。
  彭坡村有89户376人,2013年时,全村有建档立卡户52户194人,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300多元。但今年,彭坡村的年人均纯收入已达8700多元,这正是群众在县乡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激发出了群众的内生动力而实现的。
  中午时分,建档立卡户彭爱虎家的圈舍里,牛羊正在欢快地吃草。彭爱虎以前常年外出在建筑工地打工,对自己能在一年多时间里搞起规模养殖,当上养殖老板想都不敢想。
  2019年,彭爱虎因身体原因,无法再继续从事重苦力工作。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在彭爱虎为家庭经济来源一筹莫展之时,彭坡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康君俊同帮扶工作队员们主动入户来到彭爱虎家,通过宣讲产业扶贫政策,一起为彭爱虎规划了产业发展之路——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
  在驻村干部的积极帮助下,当年彭爱虎申请了5万元扶贫贷款,购买了牛和羊,目前牛羊数量已从10多只发展到了20多只。彭爱虎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发展产业不仅有资金支持,还有技术指导,让我们的致富之路没有后顾之忧。”
  勤劳肯干的彭爱虎在养殖业顺利发展起来的同时,也种植了6亩中药材。他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有党的好政策支持,我们就要卖力干起来,不给村上、政府拉后腿。”
  对于彭坡村今后的打算,康君俊表示,将在目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给群众讲解帮扶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收入的比重,吸引回流务工人员,降低务工收入在群众整体收入的比重,一提高一降低促进乡村振兴。同时,依托石门沟丰富的丹霞地貌自然景观、石庙、光伏等人文景观,鼓励村民逐步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彭坡村群众的收入。
2
一户一策让群众家门口就业
  在甘谷县新兴镇柏林沟村扶贫车间里,隆隆机器声中,工人们正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在自动化流水线上,一会功夫,只见散发着麦香味的杂粮面条已“新鲜出炉”,随后被转移到了晾晒盆里进行阴干。
  自扶贫车间投产运营以来,来自周边皂角树村的建档立卡户李艳荣就在村两委、驻村帮扶干部的积极动员下,来到合作社上了班。“每月能按时领到工资,也不耽误照顾正在上学的孩子们,这些可喜变化,要感谢党和政府。”谈起这份工作,李艳荣感激地说。
  柏林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王来田告诉记者,柏林沟村于2017年退出贫困村,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100元。近年来,柏林沟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及村两委班子成员大力宣传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培育主导产业,通过上门入户以及村委会广播、村民微信群等方式,向贫困户宣传产业扶持等相关扶贫政策,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目前,村上主导产业已形成规模,种植核桃100亩,花椒500亩。同时,依托扶贫车间已带动14户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王来田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聚焦力量,帮助特殊困难群众实现全部就业。”

3
1165个贫困村全部清零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市扶贫办通过持续开展脱贫攻坚宣传动员工作,推进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落实、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成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助推器”。在具体工作中,我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短信、视频、宣传栏等方式,宣传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等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特别是加强对农村低保、合作医疗、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政策的宣传,确保脱贫攻坚政策人人皆知。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2013年底认定的92.08万贫困人口、1165个贫困村全部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