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记忆 不舍的情结
吴继润和他的火花故事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刘晓亚
天水晚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0年12月18日 来源:天水晚报
初识吴继润是在一个微信群里,他向群里的朋友发出火花收购和出售消息,由于留有联系电话,就试着和他联系采访事宜,他很痛快地答应了。
初冬的一个午后,记者走进吴继润的火花世界,感知一位30多年痴情于火花艺术交流和收藏者的过往和当下。
吴继润的家不大但很温馨,这既是他的住所,也是他的火花陈列室。在进门的右手边悬挂着一个他自己手工制作的标牌——德润轩天水火花火柴陈列室。客厅两组沙发之间有一组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着一些火花,玻璃柜上方悬挂着三个木框,展示着原天水火柴厂印制的火花。
“这些都是我们天水火柴厂自己设计印制的火花,不同时期的火花反映着天水火柴生产的发展历史,也记录着天水工业发展的脚步。火花虽小,但它是一种艺术的载体,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像天水火柴厂印制的‘学毛著’火花一套10枚,采用版画风格的设计,黑套红的两色印制,很直观地反映和记录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很有收藏价值,可惜我只收藏到了9枚。火花最开始都是印制在纸上,然后再粘在木制盒子上,后来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火花图案的印制载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都是天水工业发展的见证。”吴继润聊起火花,情不自禁透着喜爱。
吴继润最早接触火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真正研究收藏火花是在1984年。那时在海林厂工作的吴继润偶然发现车间的地上有个火柴盒,有图有文,很漂亮。出于好奇,他捡起来仔细观看,盒子正面是诗人杜甫的画像,背面是书法,好像是杜诗,虽然他利用闲暇时间仔细阅读,但仍然不很明了,一种一探究竟的心理驱使他想多找几个类似的火柴盒研究研究。此后,他经常“光顾”车间和马路边的垃圾堆,从中翻找火柴盒。一段时间后,吴继润捡了很多这种火柴盒,经过研究和咨询,他才知道,这是天水火柴厂印制的“杜甫杂诗”系列火花,一套共8枚。从此,吴继润与火花碰撞出了“火花”,开始走上火花的收藏之路。
吴继润对火花的痴迷连自己都没料到,居然能坚持火花收藏30多年了。“刚喜欢上火花收藏,心劲很大,上下班我就留心马路边和垃圾堆,看有没有火柴盒。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终于捡全了‘杜甫杂诗’全套、‘飞天’‘甘肃十景’三种颜色的全套火花。然后,把火柴盒上的火花面剪下来标贴在册子里。同时还捡了许多外地火柴盒,剪贴入册,慢慢集攒了一大本。这本最初的火花册子保存至今,是我30多年的珍藏品。”吴继润一边说一边拿出一本收藏册,一套一套详细解说来源与火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吴继润开始集邮,他发现集邮刊物上常登邮购火花的广告,看到同行购买的火花崭新又别具风格,非常喜欢。捡的火花品相不好,为了提高火花收藏的质量,他在收集的同时开始邮购火花,有的火花价格也不便宜。那时他和妻子收入都不高,无法大量购买新火花,吴继润便想到天水火柴厂的火花,用咱们当地的火花与外地藏友交换,既省钱又可以得到许多新火花。于是,他通过亲戚在天水火柴厂找到一些飞天火花。
1990年,天水火柴厂印制了一套“甘肃七景”火花,在制作完火柴盒后还剩许多,吴继润萌发了向外地火花商推销这套火花的念头。他和天水火柴厂的李耀明交流了看法,李耀明很支持。于是,他就跟武汉星星火花社的郝劲松联系,并给他寄去样品。不长时间,郝劲松回信说要300套,这是吴继润做的第一笔火花生意,这也让他看到了火花的经济价值。此后,吴继润常去火柴厂和李耀明联系找火花,吴继润现在收藏的“甘肃七景”火花全套、“兰州饭店”火花全套、“天水八景”火花全套等,都是当时通过李耀明得到的。“由于当时自己火花知识不足,不懂什么叫对倒花,就把行内成为对倒花的‘兰州饭店’全张剪开留了一半,一半和杭州的火花藏友交换了好多杭州当地印制的火花。其中,有杭州火柴厂出的‘齐白石画’火花。后来读火花文章才知道对倒花是珍稀品种,对当时自己的做法感到后悔不已。”吴继润说。
1997年,天水火柴厂和广州《少男少女》杂志社合作出了一套“香港回归纪念火花”,这是天水火柴厂唯一一套没有用于火柴生产的火花。当时在市中心广场摆摊销售,卖得很红火。厂里的火花销售人员觉得光卖这套火花有点单调,建议把厂里的火花找出来一块卖。然后就把兰州同生火柴厂印制的“日光、月光”大贴、天水火柴厂印制的“建党50周年”小贴、“全纸语录”条标、“飞天”等火花也一同销售。这是天水当地火花的第一次市场试水,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效益。“2001年,我的藏品‘天水火花和火柴’在火柴厂旧址举办的节会民俗展上获得优秀作品奖。其间,与当时火柴厂的工会主席宁池相识,他有‘天水八景’‘学毛著’,解放前天水光华厂的‘三星’等火花,我从他跟前购进不少火花,丰富了我的收藏品种。在展览上,有个小伙看到我的火花,说他家里有这东西,他拿来一沓没有裁切的天水火花印刷全张,有‘杜甫杂诗’‘飞天’,还有双面印的‘飞天’‘八景’‘1991年月历’等,我全转让到手,后都与外地火花藏友交流了。”吴继润说。
那些年集火花的人比较多,吴继润也认识了许多藏友,收购了“敦煌”“三大纪律”“熊猫”“民兵工作”“全纸语录”等火花。1997年,天水火柴厂成立了宾馆火柴分厂,大量制作宾馆火柴。吴继润也收藏了许多此类火花,并汇集成册,给外地火花藏友邮售,进一步促进了天水火花的对外交流。
吴继润在1999年、2000年、2007年,去了兰州的收藏品市场展销天水火花和火柴。其间认识了兰州的火花爱好者李一博,那时吴继润总结自己收藏火花的经验编著了《天水火花目录》,通过与吴继润的交往,李一博开始集天水火花。2000年,吴继润受南京火花藏友夏志诚之邀,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火花交流会,在会上吴继润见到了火花收集老前辈季之光、张小庵、宋继先、游开国、余士芳,以及许多火花收集爱好者。吴继润通过活动结识了新朋友,开阔了视野,宣传推介了天水火花。
火花在收藏界来说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范畴,从事的人和机构相对较少,虽然吴继润一直在努力,但除了圈子里的火花藏友外,很少有人或机构对他的火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020年,为了展示自己收藏的火花,也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热爱火花收藏,吴继润在家里成立了德润轩天水火花火柴陈列室,在圈里圈外推广预约参观。“自己喜欢火花,也收藏了数量众多、品相美观的火花,有一部分是国内火花中的珍品,这些火花不仅是火柴工业生产发展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集绘画、书法、设计、刊印等艺术手段于一体。火柴已淡出人们的生活,火花的设计、印制也随之举步维艰。我创办个人火花陈列室,目的就是向大众推广一种文化,给火花藏友一个交流的平台,为天水的火花收藏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吴继润对火花充满着眷恋与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