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晚报五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看见不一样的风景和人生

——骑行者们的另类邂逅□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王惠玲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3月06日    来源:天水晚报


  ◎为什么去骑行?
  很多和骑行结缘的人,多半都是因为身边有热爱骑行的朋友带动,从此踏上了骑行的征途。很难去追究这“第一个”人是谁,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群体中的第一人。
  接受记者采访的苏先生和妻子李女士便是这种情况。起初,苏先生为儿子买了一辆品牌自行车,但儿子骑行的时间并不多,一天,他的朋友邀他骑行去太京,他应约而行,一年后,李女士也受他的影响,一起踏上了旅途。
  “从市区到太京镇,来回30多公里就把人累坏了,歇了半个月才缓过来。”距离苏先生正式与骑行结缘过去了十一年,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累计行程6万多公里的老骑手了,单日骑行里程纪录160公里。
  李女士骑行十年,累计行程4万多公里。十年间,她换了两辆自行车,从入门级迭代到专业骑行车,换下的来的车外胎已磨损到起包破洞。
  苏先生的朋友郅先生2011年开始骑行,也是被朋友带上了骑行之路。他以前坐车上下班,40岁时就有了“啤酒肚”,如今50岁出头的年纪,“啤酒肚”没了,体能也比十年前更好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当中,麦积区的刘先生和妻子同样是因为朋友的带动。他们今年65岁,每周都骑行四次,平均每天骑40多公里,数年间也已骑行了41000公里。记者邀约采访的当天,他们正在骑行去清水的途中。
  父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也深深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女儿冰冰。冰冰性格开朗,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的女孩,她和小姐妹只要有时间,也很喜欢跟着父母去骑行。“只可惜我们要工作、要照顾家庭,没有更多的机会加入到父母的骑行计划中。”冰冰说。
◎骑行带来了什么?
  “忙忙碌碌工作一周,周末了不休息又去骑行,不累吗?”常有朋友这样问李女士。每当此时,她总会微笑着回答:“伏案一周,到户外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有氧运动,才是完全的放松。”
  十年前的她,每逢周六就想睡到自然醒,但却发现越睡越提不起精神。在爱人苏先生的建议下她也试着骑行几次,从此就爱上了这项运动。
  “骑行中,可以完全放空大脑,只专注于骑行。春暖花开的季节,在开满鲜花的山间小道中穿行,心是温暖的;炎炎夏日,在绿树掩映的大路上骑行,心是安静的。尽管在拼命蹬车,但并不感觉到累,一路前行,心是快乐的。”李女士说,骑行时,那些烦忧的事都可以抛之脑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就会学着开解自己,平和地面对自己、面对困境。“从这个意义来说,骑行也是一种修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路段,你都不会后退和抱怨。”
  在骑行的旅途中,有一段行程是令刘先生一想到就倍感激动和快乐的。有一次他骑行从陇南两当到党川,出发后不久就开始爬坡,眼前的山越来越高,也不知要爬多少路才能到顶。汗流浃背的刘先生咬紧牙关向前进,经过三个小时的爬坡,终于骑到了山顶。望着层峦相叠的山峰,看着大自然风光旖旎的美景,刘先生骄傲极了。
  “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段行程真是印证了这句话。海拔两千米的山不就在我们脚下了吗?挑战了自己,也战胜了自己,真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豪!”刘先生说,其实骑行带给他们最大的好处,还是越来越健康的身体。“这个年龄的我们,依然保持着‘面条’一样的身材,而且吃饭香、睡觉香,人有朝气更有气质,骑行让我们忘记了年龄,只享受在路上的快乐。”
  骑行12年、累计行程8万公里的郅先生,骑行宝鸡太白山时遇到下雪,他在风雪中推行了七八公里才找到一处休息地,虽然双手都冻麻木了,但站在山巅一览众山小,郅先生也觉得值了。
◎团队的力量
  在人生的旅途中,一个人也许会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必定会走得更远。对于骑行群体来说,同样如此。接受记者采访的肖女士最初加入了一个老年骑行群体,骑了几个月后,又加入了年龄跨度更大的“天水雅俗骑行”队,从此掀开了自己人生中的新篇章。
  这支骑行队伍有200余人,每次活动都会有40-60人参加。这些骑友年龄、职业、性格各异,但为了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便都在队伍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有人做出行计划,有人组织活动,有人管理财务,有人负责订餐、安排住宿,有人会修车补胎,还有人会活跃气氛。在路上有人领队、有人殿后,骑友们互帮互助,安全快乐地享受着美妙的骑行过程。2021年,在专业骑行服务平台“黑鸟单车”上,天水雅俗骑行队被评为“优秀车队”,同时还和山东、福建、上海等地的16支车队一起荣获了“最突飞猛进车队”称号,让队员们着实激动了一阵子。2月25日,这支队伍召集队员骑游秦安云山,召集书中注意事项的第一条,便是号召骑友“发扬团队协助精神”。
  “生活中可以有个性,但骑行中,团队里的每个人都会心往一处想,求同存异,包容友爱。”李女士是和十几个同学组成的骑行队伍,彼此都很了解和信任。出行时会有人带修车的工具,一般的扎胎、掉链、调刹、换胎等问题,大家都能应对自如。最让她感动的是2014年骑行延安,当天他们翻越了甘陕交界的子午岭,晚上九点多遥遥望见陕西志丹县的灯光,但人还在路上绕来绕去。“路上只吃了干粮,我的水喝完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四下里一片寂静,只有车轱辘碾过地面时发出的‘沙沙’声。我眼睛近视,连路面都看不清楚,只想扔下车子坐着不动。”李女士说,三位同伴把他们仅剩的水都让给了自己,然后一个在前带路,一个在后照亮,一个在右侧保护她——右侧公路下方就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在大家的不断鼓励下,一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吃着热乎乎的泡面,我没有了想象中的疲惫不堪,反而有些小兴奋:16小时骑行136公里,突破了自己之前日骑120公里的纪录。”
◎那些路上的故事
  骑行在路上,就会看见不同的风景,邂逅不同的人和事。
  2013年7月,苏先生骑行青海湖,特意花两个多小时找到了一个名叫乔巴措的十岁小姑娘。两年前他在这里偶遇乔巴措,此行他很想再见见这个笑容羞涩而明朗的小姑娘,问问她当年寄回的照片收到了吗。乔巴措和家人热情款待了苏先生,并告诉他两年前的照片收到了,但因丢失了联系地址,又没有电话,所以无法回复,但这份情谊他们记在心上了。
  也是在这趟行程中,和苏先生同行的大学生颇受震撼。十岁的乔巴措上学要到100公里外的倒淌河,且教育资源十分匮乏,这对年轻人的触动非常大,他说将来自己学成后,一定要为藏区的孩子们做些贡献。这一路上,他们翻越了4000米高的雪山扎板山,经历了缺氧、风雨和寒冷,但他们都坚持下来了,16天骑行近1800公里,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下了明亮的一笔。
  2019年春天,52岁的肖女士一行13人踏上了骑行杭州的路途。行程54天、跨越9个省份,途中有人退出,最后只有她和另外三位骑友骑完全程。一路上游山玩水,欢声笑语,令人难忘。
  路上的故事很多,只要走出去,就一定会发现和遇见。在路上,会遇见一夕间决定辞职踏上骑行之旅的年轻人,会遇见骑起来“快得像风”的老年人;有人在骑行中兼当环保志愿者,有人骑着骑着扔掉了烟瘾。在路上,有人独行,有人结伴;有人想去秦岭,有人想去海南……在路上,所有的愿望都闪闪发光,所有的计划都会成行。
  骑行路上最困难的是下雨,不穿雨衣会失温,穿雨衣会闷汗。所以有新手问苏先生:骑行路上衣服湿了怎么办?感冒了怎么办?
  苏先生说:走着走着就干了,骑着骑着就不再感冒了。
  骑行的路上,身行健,心向远。
  ◥行走在路上,选择了哪一种交通工具,看到的风景都是不同的。
  ◥骑行,界于驾车和徒步之间,可以日行百公里,也可随时停下来,和沿途的村庄峡谷、溪流人家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互动。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几乎都能找得出几个热爱骑行的人,他们充满热情和力量,向往自由、乐于挑战,在骑行中把自己的人生丰盈出了另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