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晚报七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他把一生献给了山乡教育事业——记武山县沿安学区高级教师漆志吉□漆寨芳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6月12日    来源:天水晚报

  近日笔者再次见到漆志吉老师时,正是散学时间,他正准备回家。一辈子和孩子们打交道,使他看上去永远是那么憨厚纯真,脸上总挂着笑容,和善慈祥。他提着沉甸甸的一包东西,站在路边等同事的便车。他说这段时间忙,刚给父母亲买了点东西,要趁空闲送去。母亲爱吃肉,趁还嚼得动多买了点,还有父亲爱喝的茶饼子,以及新上市的一些蔬菜,他生怕买少了支撑不到他下次回家。
  漆志吉老师的家离学校不算远,十里路。他是独子,父母亲都已年过八旬,身子骨还算硬朗,一应生活起居都靠他一个人照料。他家所在的村子偏僻,有些生活所需品村里买不到,必须靠他从镇上、县城买回去。
  师者,重在言传身教,做孩子们的榜样,不光教给孩子们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们怎么做人。漆志吉老师是一位心中有爱的人,爱父母、爱家庭、爱教育事业、爱学生,用他的话说就是“有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沿安学区辖五所小学,42年来他在其中四所学校任过教或当过校长。在教育教学中他不仅注重自己的专业成长和能力提升,还在“师带徒”方面培养了一批批年轻教师,这些青年教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光发热,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成长为市级、县级骨干教师和优质课教师。
  在漆志吉老师的从教生涯中,他经历了“普初”“普九”“灾后重建”“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教育均衡化”等各个发展阶段。和漆志吉老师一样的一代山区教师,参与并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乡村基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他们在三尺讲台上目睹了学生从四五个人一条长条凳到今天升降式单人单桌的变化,见证了从一张木板刷上墨汁印刷到今天电子屏黑板、计算机教室的跨越,亲手把教室从土木结构改造成砖木结构再到今天宽敞明亮的教学楼。
  漆志吉老师和所有的乡村教师一样,用青春和生命在平凡中创造着伟大,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他们把生命中最为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献给了学生。
  今天,面临退休的漆志吉老师才腾出心思准备收拾自家的庭院了。因为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家的宅院修缮已经要比村里人晚了20余年,但是他内心坦然。老宅院里的土木结构住房是父辈修的,他们住了一辈子,房子冬暖夏凉,住着舒坦,一直舍不得拆掉。可是漆志吉心里明白,这些都是借口,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在这些事上花心思、耗费时间。如今,忙碌了一辈子,该到安排自己退休生活的时候了,他也不想赶时髦,不想离开家乡,更不想进城居住,他只想翻修好老宅,在生养了自己的村子里安度晚年。他家所在的村庄青山绿水,有南河水潺潺流过;村前的山上林木茂盛,空气清新;村后的山坡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宽敞。以后种块地,种菜养花,既能吃上亲手种植的绿色蔬菜和粮食,又锻炼了身体,何等清闲自在啊!
  漆志吉老师对笔者说,振兴乡村,人是关键,这些年乡亲们一离开村庄就不想回来,村子空了,何谈振兴?他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召唤那些在外漂泊的村邻们回家。“今天的村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么好,田间路处处通,不能再让土地撂荒了。”他说。
  也许,回到村庄将是漆志吉发挥余热的最佳场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离开三尺讲台放下粉笔,他将拾起对家乡美好未来的憧憬,在共建美好家园中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
风华志
  ◥漆志吉出生于1963年,毕业于武山县教师进修学校,1981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从教42年间,漆志吉一直在武山县与岷县马坞镇接壤的南部山乡沿安学区任教。
  ◥1998年,漆志吉获天水市教学新秀“园丁奖”,2001年被评为“天水市骨干教师”,2015年再次被评定为“天水市骨干教师”。曾获乡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2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