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晚报五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天水古城,千年的烟火西关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6月15日    来源:天水晚报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胡晓宜
  文化名城,所赖文化,文化根脉,贵在传承。
  天水文化底蕴深厚,有着2700年的建城史,城中尚存的明清民居院落丰富多姿,古朴风雅。
  进入城区,沿西关一路行来,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落和伏羲庙遥相呼应,这里,有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有大小街巷11条,院落229个。清末进士、“陇南文宗”任其昌(字士言)的宅院士言巷,清乾隆时四川道台加按察使石作瑞府邸石家巷,汉代龙城飞将李广的故里飞将巷,旷世才女苏蕙制璇玑图作回文诗的地方织锦台……缓行至此,随便走进一条幽深的巷子,就踏入了历史厚重的门槛,远古的风烟扑面而来,它不仅承载了天水人的乡愁记忆,更是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
  那么,千年之后当传统与现代相遇,如何让隐匿于此的古街古巷,古树古风重新焕发生机,并保留让天水人引以为豪的人文气息,同时,入驻于此的“新天水人”,又将因着怎样不断投入的情感和精力,逐渐同这里的一草一木产生扯不断的情感关联呢——

  慢“煮”光阴的罐罐茶,拉满国风氛围感的婚服馆,成为古城特色名片。
  在文化根脉厚重的古城经营罐罐茶一年时间,大部分熟客的口味和喜好,区级非遗传承人马慧早已了然于胸,如果客人不特意嘱咐,她会三下两下摆好茶席,端上茶点,然后按照客人平时惯用的茶品与口味轻重,开始炒茶、煎水、罗茶、候汤、烫盏、点汤……
  罐罐茶,说白了讲究熬,就这么熬着,马慧的性子也熬得温柔了,而在她和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的丈夫苏剑雄看来,喜好罐罐茶的人,与其说是对茶饮本身上瘾,倒不如说更多喜欢的是茶文化里隐含的一种含蓄和通达。茶叶、红枣、枸杞等在罐中煮沸,上下翻动……泡在这种氛围中,慢慢便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感,而从未将文武分家的天水人,处世之道,就在这沸腾的一杯茶里。
  天水古城里,还有一处国风感满满的知仪婚服馆,虽入驻时间不长,却迅速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感受古韵之美,同时也将中华传统婚嫁仪式国风魅力传承下去,是主理人刘心妍目前的心愿。
  “我们会以故事线的方式来拍摄,让新人以沉浸式穿越的方式来感受不同时期婚嫁礼服和仪式,这样的婚纱照和婚礼才更有意义。”
  刘心妍打算利用古院落的优势,承办中式婚宴,花轿迎新,以及曾经老天水人的流水席,等等,“这里举办婚礼既重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还能最大限度为新人省钱。”
  作为一位摄影师,刘心妍说这两年她还想成立婚嫁博物馆,展示中国不同时代的婚嫁民俗,问及为何用知仪命名,她说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以文化为核,古建筑在活化利用中得到保护,手艺人也有了展示的舞台。
  初夏午后,阳光一缕缕穿过古城的树缝,落在关峡竹编门前的竹编落地灯上,美好而温暖。区级竹编非遗传承人、90后的张照杰正在细心地招呼一位从广东来的顾客,显然,他经营的这家小小竹编店,但凡路过的游客都想进去瞅上几眼。
  张照杰的故乡秦州区大门镇关峡村,是原“茶马古道”必经之地,有着悠久的传统竹编历史和丰厚的民间传统文化积淀。“打小就听我爷爷说,他小的时候,他的爷爷就说他们的祖辈都是远近闻名的竹编巧匠。”
  竹编香炉、竹编台灯、竹编杯罩、竹编耳坠儿,一个个造型风雅、做工精细的关峡竹编,不断在张照杰手中得到改进并随他来到了天水古城,而这家小小的竹编店,亦因这些古朴时尚的元素,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群体的青睐。
  与张照杰这家竹编小店的清新文艺范儿相比,步入天水古城锦绣坊内,瞬时便置身古老悠久的历史长廊,白居易诗中描述的“一丈毯、千两丝”的丝毯织造技艺在这里传承延续。
  在锦绣坊采访时,记者遇见48岁的梁荣花,在这行干了30余年的她说起丝毯满怀深情。听她说,天水丝毯经过图案设计、染色、捯线、雕刻等30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图案大抵以地方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和传统纹样为题材,又从我国古代青铜器文化、雕刻、壁画、绘画、书法中吸取营养,经过数代传承人的努力,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
  遗憾的是,承载着天水悠久厚重文化的丝毯制造技艺,尽管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也和许多传统手工艺行业一样面临后继乏人的困扰。
  “虽说喜欢丝毯的人群相对年纪偏大,但古城重建后,每天在此看着一波又一波年轻人过往,还是充满了期待。”梁荣花觉得充盈着时尚活力气息的古城,定能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近和了解天水丝毯,这样就会有学徒想要来学,她们很愿意手把手悉心传授。
  “只有让丝毯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被誉为‘东方软浮雕’的这项古老技艺,才有可能传承和发扬下去。”梁荣花说。
  此番采访中,记者发现不止关峡竹编、天水丝毯,很多从国家到省市各类非遗及文创产品,都在不同程度为古城引流,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同这里的古树古民居一道,为天水古城营造了古朴的人文气息。

  活化业态,盘活古城,不断注入的新活力,日益让氤氲在天水古城千年的人间烟火,得以传承和延续……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引导古城业态发展,避免过度商业化,甘肃公航旅天水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认真思考后,业态定位和优化上,古城运营之初他们打算按照街区街巷形成良好动线,让游客在整个古城区域进行游览。
  “满足游客需求,靠的是商业。但要真正留住游客,得避免过度商业化。”公司董事长姚东认为,就西关古城而言,一方面将充分发掘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文史特色,打造专属的古城游特色产品;另一方面,在吸引商家、游客走进来的同时,确保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能经常光顾。
  就拿一家名为“桥头”的火锅店来说,一度是古城客流量最大的地方,用生于陇南、家在兰州的店主人老马的话说,他其实是用开火锅店的钱,养活着在天水古城“有个小院”的中年情怀。转角处的SIX民谣音乐餐吧,就是老马的小院,华灯初上时,这里便坐满了人。安静温馨的环境,不仅可让来此消费的人群欣赏到古城夜景,还能放松心情,每晚七点半开始,两个半小时的现场音乐演绎,让不同圈层的音乐爱好者有了展示才艺的舞台。
  公务员于欢告诉记者,她一有闲暇,首先想到的地方就是天水古城,这里除了有多种餐饮选择,主要晚上还有她喜欢的调性。于欢说:“下班了约上三两朋友在这里吃个饭,聊聊天,缓解一下上班的紧张感,不亦乐乎。”
  “天水古城还要规划六个公益性展馆,活化文物,展览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团结等内容。除了视频、图片,利用声光电、元宇宙等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的形式传播文化。同时还要好好挖掘天水五大文化,并拿出两个院落,用来孵化文创基地。”谈到古城未来的发展,姚东踌躇满怀,记者不由想起了湖南游客薛欣参观古城时所言,“一踏进修旧如旧的古城,一股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你好像同时看见了古城天水的‘前世’与‘今生’……”
  古树发新芽,古城焕生机。
  古城,古巷,古树,古风。老城区活了,曾经隐匿在西关里的古民居慢慢被唤醒,尘封在城市记忆里的那些街巷烟火也蔓延开来,在不断守正与创新中,这座古韵悠长且充盈着千年诗意的老城区,正在仲夏的晨钟暮鼓里,传承着古城天水的文化根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