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晚报六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四爱图”中说梅瓶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7月19日    来源:天水晚报


  □胡胜盼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至宋代又称“经瓶”。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解释说:“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青花瓷因瓷器白底蓝花而得名,又称为釉里青,是釉下彩瓷器的一种。清新雅致、意蕴悠长的青花瓷是我国瓷器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传世数量少,使其成为收藏家和博物馆争相拥有的藏品。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为国家一级文物、武汉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7.6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3厘米,小口、圆唇、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瓶体皆施白釉,釉色有些微泛青现象,釉面细腻光洁,青花发色鲜艳青翠。整个器具造型端庄典雅,胎体厚重质朴,釉色纯净,青料浓烈鲜艳,瓶身所绘“四爱图”题材新颖独特、构图严谨、画工细腻、人物突出,显示出当时炉火纯青的烧制技艺。
  通体绘制青花纹饰,图饰分为上、中、下三层,以卷草纹和锦带纹为界。上层绘有凤凰展翅翱翔图,中层为四个海棠形开光,分别绘制“王羲之爱兰图”“周敦颐爱莲图”“陶渊明爱菊图”“林和靖爱梅鹤图”四幅人物图案,下层为莲花纹和祥云纹。  梅花瓶上绘制的人物神态各异、造型多样,图案主题与青花色泽和谐交融,相得益彰。
  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瓷器,它出现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晚期,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品种,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最普及的瓷器之一,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声誉。元青花不同于以往内敛含蓄的瓷器风格,以直白张扬的鲜明特征,开创了青花瓷的新时代。元代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稀少,因此极其珍贵。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通过瓷器艺术特有的手段展示了一个形象化世界,也展示了一个虚拟世界。
  “四爱图”中所描绘的四位君子都是放弃了普通人所向往的高官厚禄,展现了淡泊名利、志趣高雅的品质,不求功利、回归自然的情操。工匠们根据四位君子的故事,通过自己的想象,绘制了四幅精美的图画,使现实中的故事得到了艺术加工与创作,升华成为虚拟的艺术世界。
  现今存世且为人所知的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共有两件。一件由原武汉市文物商店武胜路门市部于1987年10月31日从民间购得,后藏于武汉博物馆。另一件出土于湖北钟祥郢靖王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总体上来看,元代梅瓶比唐、宋两代的梅瓶更高大,更厚重,这主要是因为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瓷石中掺入了适量的高岭土,使瓷胎化学成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使烧成温度有较大的提升。其次,还因为当时统治者蒙古族生性粗犷豪放,硕大的梅瓶正好契合了这个马背上民族的艺术理念和价值趋向。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之所以能成为镇馆之宝,不仅展示了元代精湛的瓷器制作工艺,而且它将王羲之所爱的兰,陶渊明所爱的菊,周敦颐所爱的莲,林和靖所爱的梅鹤栩栩如生地描绘在瓷胎上,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