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不老
天水晚报
作者:睡觉 玩耍
新闻 时间:2024年07月25日 来源:天水晚报


□令军信
? 最后一次见到老屋,是在一个春日的黄昏。到家时,夕阳正斜照在院子里,霞光将整个院子笼罩其中。院子西边的老屋,沐浴在斜阳下。青灰色的瓦片,风吹日晒,早已变了颜色。瓦沟里长满了苔藓,落满了树叶。远远望去,如同一本沧桑的泛黄的线装书。双扇的大门,敞开着,里面黑洞洞的,就像一个老人掉光了牙齿的嘴巴,口齿不清而又深情地诉说着那些曾经的往事。
? 据母亲说,老屋是生二哥的那一年修的,已经五十多年了。当时,白手起家的父亲,硬是一个人,一把土,一颗石,把老屋垒了起来。老屋是典型的土坯房,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全部是土夯的。修房子所用的土坯,都是父亲在社里挣工分之余,一块一块亲自打的。
? 清晨,当东方刚露出鱼肚白,勤快的父亲就已经出了门。背篼里背着打土坯的模子和石锤,手里拿着铁锹,来到麦场上。
? 打土坯的土,昨晚早就用水浸泡,搅拌均匀,操作好备用。摆弄好土坯模子,模子底,撒上一层草木灰,防止粘连。用铁锹给模子里装满湿土。父亲脱下鞋子,先用脚在模子中间踩一条沟,然后把模子两边高出的土踩平。
? 虽是春末夏初,但是旷野的土,带着清晨特有的湿气。土是冰凉的,但父亲顾不得这些,做农活,他一向很泼辣,用劲踩踏着模子里的土。提起平底的石锤,从前往后,均匀击打模子里的土,使其紧紧地粘连在一起。最后,他熟练地用脚后跟踢掉挡板,蹲下身子,双手从两头掬紧,搬起土坯,小心翼翼地把土坯摞到边上。就这样,随着捶声咚咚,一摞摞土坯在父亲身后延伸。
? 修房子,打地基用的石头,都是从渭河边背来的。故乡就在渭河河畔。夏日雷雨后,渭河暴涨。河退之后,河滩里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石头沿上游河床顺流而下,无论大小,大多数都圆润、光滑。每次河退之后,父亲就拿着铁锹出了家门。在河滩里,他先把石块堆成小堆,抽空再去把石头背回家。那时候,家里还没有架子车。每天收工后,父亲没有回家,直接来到河边。父亲把背架靠在河滩附近的田埂边,再把那些大石头抱到背架上,背回家,摞到门口的巷道里。
? 时光,如渭水般涨涨退退,一年又一年。巷道里的石头摞成的长龙,也在不断伸展。修房子时,小块的石头打成地基。大块的石头,铺成了房檐下的走廊和台阶。
? 母亲常说,老屋是父亲编的,意思是如同编一个蚂蚱笼一样简单随意。话虽这样说,当年我们家里的困顿可见一斑。然而在童年的记忆里,老屋占据了大多数。至今在梦中,我还会常常梦见自己在老屋吃饭、睡觉、玩耍。那场景,清晰得如同昨日。
美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