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晚报五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翻史页觅春节真味

——读张志春《春节简史》有感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20日    来源:天水晚报

  张志春,这位深耕于民俗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他的钻研成果斐然,《春节简史》便是其中之一,闪耀着历史与人文交织的光芒,吸引着每一位渴望触摸传统根脉的读者。
  《春节简史》这本书毫无学究式的故作高深,文字平实而温暖,将那些隐匿在时光深处的春节往事,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张志春从鸿蒙初辟的上古时期讲起,那时候,岁时祭祀是人们生活的庄重旋律。在天地洪荒面前,祖先们心怀赤诚的敬畏,燃起烟火,献上简单却饱含心意的祭品,以最质朴的方式向未知祈求庇佑,期望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这般远古的萌芽,虽质朴无华,却是春节得以萌发的珍贵火种,书中细腻入微的勾勒,瞬间将读者拽入那个信仰纯粹、鸿蒙初开的邈远时代。
  沿着历史的辙印前行,秦汉大一统的雄浑气象下,春节的轮廓逐步清晰起来。国家机器的完备运转,赋予春节全新的生命力。它不再是民间零零散散的自发庆典,而是被官方纳入正统,精心规范、大力推广的全民盛典。放假制度初露端倪,让忙碌一年的百姓有了阖家欢聚的盼头。年节礼俗巧妙融入阴阳五行等深邃哲学观念,春节就此披上一层神秘而庄重的文化外衣。寻常巷陌里,百姓挂起桃符,以驱邪祟。阖家老小围炉守岁,满含对新岁的殷切期许。宫廷之中,盛大的朝会更是彰显国之威严,君臣同贺、家国同欢,春节如一条坚韧的纽带,牢牢维系起家国情怀的两端。
  唐宋是华夏文明熠熠生辉的高光时刻,《春节简史》也把这段岁月描绘得活色生香。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繁花似锦,为春节注入了无尽的浪漫与诗意。华灯初上,坊市间热闹非凡,花灯璀璨似繁星坠地,照亮了每一张洋溢着喜悦的脸庞。文人墨客也不甘寂寞,挥毫泼墨留下无数应节的锦绣篇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寥寥数语,精准勾勒出彼时春节万象更新的蓬勃朝气。街头巷尾,家家筹备着满桌佳肴,暖烘烘的屠苏酒里,是生活的甘甜;孩童们接过压岁钱,满心欢喜,背后是长辈浓浓的疼爱。民俗与文学彼此交融映衬,春节宛如一幅斑斓绚丽的民俗长卷,任岁月摩挲,愈发引人神往。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近现代的汹涌浪潮呼啸而至,春节也不可避免地卷入时代的漩涡,历经波折起伏。在社会变革的疾风骤雨中,传统春节饱受冲击,旧有礼俗被视作陈规陋习,遭质疑、被简化,甚至一度濒于黯淡。然而,在民族精神的硬核支撑下,春节展现出顽强不屈的韧性。它扎根于民族灵魂深处,在新时代巧妙融合新奇元素,华丽转身再度崛起。线上拜年跨越千里万里,瞬间传递温情,电子红包带着科技的便捷,依旧满含祝福,创意迭出的春晚,更是成为全球华人除夕夜的共同期待,古老节日与现代科技碰撞出别样绚烂的火花,传承千年的文化根脉,绽放出与时俱进的鲜嫩枝芽。
  合上《春节简史》,内心恰似被投入了一颗巨石,泛起层层涟漪。春节从来都不是一场流于表面的吃喝聚会,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成长史,更是一部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大典。往昔岁月,它是农耕文明的精准时钟,标定着辛勤劳作与惬意休憩的节奏,凝聚起家族的向心力,让血脉亲情在年复一年的仪式里愈发醇厚。当下,它化身漂泊游子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无论闯荡的脚步迈向何方,那一声春节的深情召唤,便能瞬间拉近与故土的距离,熨平心灵的褶皱。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与纷至沓来的外来文化冲击下,我们需要回溯初心,重拾春节蕴含的敬畏天地、渴盼团圆、祈福未来的真挚情愫,让古老民俗的养分,源源不断滋养精神家园,使春节那浓郁的年味,跨越岁月,鲜活如初。
  
  (《春节简史》张志春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