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晚报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天水:以“药”为钥 解锁乡村振兴新密码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3日    来源:天水晚报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柴琪 张文都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中药材种植正成为各地农民手中的“致富密码”。近日,天水大地春耕涌动,播种与收获的交响曲在陇原沃土奏响致富曲,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产业振兴图景。一把把打开致富之门的新“药”匙,正成为驱动产业振兴的“强引擎”。
  当下正值款冬花种植的关键时期。连日来,秦安县千户镇四坪、千户、田山等村,500亩款冬花种植基地化身“春耕舞台”,村民们忙碌着勾垄施肥,分拣药苗,将一株株款冬花籽栽植到土地中。“这几天温度、湿度正合适,大伙儿都铆足了劲,争取把每一株苗都种好!”田山村村民王大姐一边忙着栽种,一边笑着说道。
  近年来,千户镇锚定产业振兴目标,精准对接中药材市场需求,将款冬花种植培育成特色支柱产业。在推进过程中,该镇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分散的土地集中流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让“荒地”变“宝地”,“闲田”生“黄金”的完美蝶变。
  秦州区娘娘坝镇柴家庄村堪称中药材生长的“天然温室”。眼下,柴家庄村300亩猪苓种植基地内一派热火朝天:村民们背着菌棒穿行林间,在坡地上挖出种植窝,摆放蜜环菌、播撒菌种。“一窝下4斤种子、20管蜜环菌,1斤在三年内就能长到7斤左右,1斤卖70多元呢!”党支部副书记梁旭东介绍,“采收时取大留小,小菌核继续培育,相当于给土地安上了‘聚宝盆’。”
  产业振兴的蓝图远不止于此。沿着山路下行,20座崭新的设施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灌溉水网已铺设完毕,30亩苗木培育基地也完成土地平整。这些项目正是柴家庄村党支部与李子林场党支部党建联建的结晶——前者负责资金筹措、土地流转和劳动力组织,后者则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和质量把控,双方优势互补,共同织就产业发展网络。“10个大棚种花卉,10个大棚种中药材,林下再套种100亩连翘,多业态发展让土地效益翻番!”李国良掰着指头算起增收账。
  走进张家川闫家乡,千亩药田涌动着蓬勃生机。朝阳村、操场村、陈庙村的田间地头,药农们挥锄栽苗,机械轰鸣穿梭,曾经的荒坡薄地摇身一变,成为孕育财富的“金色沃土”,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在朝阳村的川地上,70亩半夏种植区已完成第二轮覆膜保墒。不远处,来自岷县的种植大户姜万宁承包的300亩药田里,现代农业科技奏响“春耕协奏曲”:无人机精准播撒肥料,旋耕机均匀翻整土地,移栽机高效栽种苗木。“8000多斤党参已全部入土,2万多斤黄芪也即将完成种植!”姜万宁望着绵延的药田,眼中满是丰收的憧憬。
  操场村去年播种的苦地丁、益母草、金银花等中药材已破土抽绿,勾勒出多彩的“药香田园”;陈庙村1000亩中药材预计5月中旬完成栽种。“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推动中药材产业向深加工、品牌化迈进!”闫家乡副乡长马宏的话语掷地有声。
  从荒坡到沃土,从零星种植到千亩连片,张家川县闫家乡正以中药材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大杠杆”。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中药材产业正成为天水市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天水市立足资源禀赋,深挖产业潜力,将中药材种植打造为富民强市的特色产业,让小小的中药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6.69万亩 ,柴胡、党参等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共建设20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引进多种优良品种,推广机械化技术,中药材加工项目弥补产业链短板,形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