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晚报五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淮阳太昊陵:穿越时光迷雾,拥抱华夏文明本真(上)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胡晓宜 熊雄 王鹏 杨华 陈光毅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04日    来源:天水晚报



■赓续文脉凝聚力量 传承智慧永励后人■
主 办:
承 办:
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
天水市融媒体中心
  六月七、八日,酷热膨胀着大地,汗水在肌肤上肆意滚动,偶有零星小雨飘落,却未能驱散闷热。我们“寻根伏羲”文化探访团来到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继续采撷伏羲文化流动的浪涛,翻开另一页关乎伏羲精神的史篇。
  淮阳古称宛丘,是古陈国的都城,魏晋后改为陈州。境内文化遗产极其丰润,尤其伏羲文化浸染着每一寸土地,史书上亦载有太昊伏羲氏“都宛丘……葬于陈”的说法。在原太昊陵文保中心主任雷铁梁、太昊伏羲陵文化旅游区总经理白俊的引导和陪同下,探访团踏入了淮阳太昊陵,沿着那古老而神秘的中轴线,通过解析千年的建筑密码,聆听伏羲文化从西到东的流变韵律。
  淮阳太昊陵,唐代便有相关记载,其占地面积875亩,历代帝王遣臣52次御祭,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庙内现存木构建筑最早为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所建,后经明、清多次修葺。全庙南北长750米,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的孤例。1996年11月,太昊陵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太昊陵,思绪如头顶飘忽聚散的云朵,在淮阳与天水之间穿梭,我们探访团也努力寻找着两地在伏羲文化上的丝丝关联。
  步入太昊陵庙广场,迎面夺目而来的第一道门,就是按帝王规制建筑的午朝门。这里仿佛是历史为伏羲这位人文始祖设立的一道庄严屏障,一旦入门,便觉得走进了那神秘而深邃的伏羲文化世界。
  集高级导游、文化学者于一身的雷铁梁,就像太昊陵的一部“活字典”。踏上午朝门,他便开始独到精准、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从这里开始,我们将沿着中轴线,一步步走进伏羲文化的核心。午朝门,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伏羲文化溯源的大门。”在青砖铺就地面、红砖建构三个门洞、青瓦覆盖屋檐的午朝门前,我们踯躅许久,于门槛间驻留、门楣下仰望,以躬身之姿,叩问细雨裹罩的天地。而颜体写成的四个擘窠大字“开天立极”,分外醒目。同样的匾额,天水伏羲庙的则悬于先天殿东侧门之上。刹那间,思绪穿越千里。伏羲以一画开天,立文明之极,为人们树立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华夏民族开启了智慧门洞。作为文化探访团,我们深知此匾额承载的历史文化重量。
被雷老师的精彩讲解所吸引,很快我们便来到太极门前。细雨洇湿青砖甬道,太极门的檐角在氤氲中如展翅之隼,恍惚间竟似窥见《周易》“易有太极”的古老隐喻。这座始建于明代的砖木结构,以“太极”为名,却暗合着上古伏羲“阴阳互根”的气象——门洞内外的阴阳分野,恰似文明初曙时混沌与秩序的边界。“日精”“月华”四个大字告诉世人,这里作为太昊陵的中心大门,是先天八卦的核心所在。
  朱红门柱上醒目的楹联,与我们探访团的摄录屏幕在此形成了温馨对话。当数字化存录席卷一切时,这道门依然固执地以建筑语言诉说:太极非玄学空谈,而是先民对天地律动的质朴丈量。檐下铜铃叮咚,恍若太昊陵草木间回荡着《礼记》“万物本乎天”的遥远和声。
  太极门之后的统天殿,是陵庙的主体和核心建筑,也是建筑群中等级最高的明代单体建筑。“统天”二字取“统御天地、执掌乾坤”之意,既彰显伏羲作为人文始祖的创世功绩,也体现古代对其“德配天地”的尊崇。在建筑布局上,统天殿与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等构成“十门相照”规制,严格遵循伏羲先天八卦数理而营建。
  “统天殿的建筑结构极为讲究”,雷老师说,其殿顶的琉璃脊兽、斗拱飞檐,都暗合八卦之数。这与天水伏羲庙太极殿的建筑理念一脉相承,都是古人对伏羲八卦智慧的具象表达。
  统天殿采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形制,檐下悬有清代乾隆帝御笔书写的“宝笈渊源、名迹久传”,以及“万姓同根”“羲皇故都”等众多匾额,每一笔鎏金都凝结着对人文始祖的崇高礼赞。而“宝笈渊源”四字,将伏羲喻为中华文明典籍的源头活水,那些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原始符号,经由八卦体系的梳理,最终演化为承载民族记忆的煌煌典籍。这四字不仅是对伏羲创制八卦、开启易学之源的致敬,更暗含着“万经皆从此出”的文化自信。
  站在众多匾额之下,我们回想起天水伏羲庙先天殿正中高悬的“文明肇启”,这四字如黄钟大吕,奏响了华夏文明诞生的序曲——伏羲在天水卦台山以八卦解构混沌,这是中华文明最初的觉醒之光。如果说,天水的“文明肇启”是仰望星空的哲思,淮阳的“宝笈渊源”则是脚踏实地的耕耘。天水的匾额书写着文明的起源,而此地的匾额则描绘出文明的生长。
  盘桓于统天殿前的月台上,青灰色的砖石仍留有历史的余温。这座由汉白玉栏杆环护的祭祀圣坛,像一方悬浮于尘世之上的时空坐标,将六百多年的官方祭祀传统凝固成永恒的仪式。月台四角的螭首吐云,正中丹陛上蟠龙蜿蜒,每一道雕刻的纹路都在诉说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庄重。月台虽不高,但那砖石缝隙间渗透的,却是华夏子孙对人文始祖跨越千年的虔诚仰望。多次到天水参加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的雷老师说道:“作为太昊陵祭祀活动的核心场所,我们脚下的月台承载了历代官方祭祀的浓厚典礼和百姓尊崇的朴素仪式。”
  进入统天殿内,正中的伏羲氏塑像高达3.9米,头生双角,持蓍草,托八卦,赤脚袒腹,一派神圣威严。看着眼前极富沧桑感、沉稳持重的伏羲塑像,忽然间想到了天水伏羲庙那目光里饱含锐意进取的伏羲塑像。问及两地塑像有何区别时,多次拜谒过天水伏羲庙的雷老师答道:“天水的伏羲塑像正值青壮年,是披荆拓荒的部落首领,是探索宇宙规律的智者形象。而淮阳的伏羲塑像,是老成练达的长者,是带领先民走出愚昧、开创文明生活的领袖风范,塑像虽有差异,却共同构筑起伏羲文化的立体图腾。”
  下得统天殿后门台阶,我们随雷老师的脚步,来到了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显仁”二字,取自《周易》“显诸仁,藏诸用”,蕴含着仁爱、慈善的寓意。殿名“显仁”既彰显始祖以仁爱之心泽被万民的圣德,也暗合其“仁政初萌”的文明创举。踏入此殿,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远古仁德世界的大门,檐角飞翘若大鹏展翅,朱红廊柱撑起历史的厚重。  端详着里面的女娲塑像,不由让人想起穿插浏览过的中轴线左侧院落的女娲观,它们共同诉说着华夏文明的创世记忆。女娲观以殿宇前色彩斑斓的巨石承载着“炼石补天”的传说,而显仁殿内栩栩如生的女娲塑像则通过慈祥的面容,将其救苦救难与悲悯布爱凝固成永恒的艺术瞬间。二者以宏大的叙事空间和精微的形象刻画,在太昊陵建筑群中构成完整的文化符号体系,生动诠释着女娲作为创世神的多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