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
家门口的“幸福路” 托起群众增收新希望
天水晚报
作者:幸福路 钱袋子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1日 来源:天水晚报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裴婷婷 张雷
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武山县聚焦重点人群就近就业需求,紧扣“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核心要求,采取“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技能培训+设置公益岗位”的赈济模式,通过项目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端上就业增收的“新饭碗”,有效激活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2025年,武山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个,总投资2126万元,重点投向乡村道路畅通、巷道硬化升级、排水管网铺设等民生工程。项目预计吸纳当地359名低收入群众就近务工,发放劳务报酬648万元,项目实施中同步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让群众“掌握一门技术,带动一个家庭”。建成后还将设立8个后续管护公益性岗位,实现“短期务工增收”与“长期稳定就业”的双重保障。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显著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更打通了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和乡村旅游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以前外出打工,钱难攒,心难安。现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200多元,还能顾上老人孩子,日子踏实多了。”武山县榆盘镇村民王建军作为首批务工人员,参与巷道硬化一个多月已增收6000余元,言语间满是欣喜。武山县马力镇村民李红霞通过项目技能培训掌握了混凝土浇筑技术,她自信地说:“政府教的手艺真管用,现在日薪240元,以后去别的工地也不愁活干。”
据统计,项目优先保障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和“4050”人员就业,务工群众中低收入群体占比超70%。采取“务工+培训”模式,群众在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系统掌握了砌筑、混凝土施工等市场急需的实用技能,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增收、技能傍身、长期受益”。
“以工代赈,修的是路,架的是桥,更是在培育产业、激活乡村。”武山县发改局工作人员表示,项目不仅带来“真金白银”,更注重激发乡村“造血”功能,通过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联动机制,全县逐步形成“务工增收+产业致富”的长效发展格局,为乡村持续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近年来,武山县将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抓手。2023年以来,全县累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8个,带动8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发放劳务报酬1350万元。截至目前,已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发放劳务报酬386万元,吸纳农村劳动力200余人,人均增收超1.93万元,交出了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我们严格监管劳务报酬发放,确保每一分'辛苦钱'都稳稳装进群众口袋。”武山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实施中建立了精细化“劳务报酬发放”台账,通过“一卡通”直达务工人员账户,并邀请村民代表全程参与质量监督,全力打造群众放心的“阳光工程”“民心工程”。
从“授人以鱼”到“鱼渔双授”,一条条“幸福路”不断延伸,群众的“钱袋子”鼓了,技能提升了,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今后,武山县将持续扩大以工代赈覆盖面,让更多群众在共建美丽家园中共享发展成果,稳步迈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