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明:从天人之思到具象传承(下)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胡晓宜 熊雄 王鹏 杨华 陈光毅
天水晚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1日 来源:天水晚报


■赓续文脉凝聚力量 传承智慧永励后人■
淮阳太昊陵显仁殿有一匾额“斯文鼻祖”与天水伏羲庙“一画开天”匾额意蕴相近。“斯文鼻祖”匾将伏羲、女娲推至人文教化的巅峰。从渔猎时代的生存智慧,到人伦秩序的初步确立,伏羲、女娲将文明的哲思具象为人文的实践。而“一画开天”匾,凝缩着伏羲以一爻破混沌,观天地立八卦的壮举,是华夏先民认知宇宙、探索规律的智慧觉醒。二者遥相呼应,完整勾勒出伏羲、女娲从探索天道到开创人文的演进轨迹,共同诠释着华夏文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原乡。
离开显仁殿,我们脚步轻缓,带着对伏羲文化更深层次的探寻渴望,来到了八卦坛前。八卦坛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现了八卦的形态和内涵,是伏羲探寻宇宙万物运行规律奥秘的场域。
站在八卦坛旁,恍若触摸到华夏文明最初的脉搏。八卦的线条不仅是符号,更是一部无字天书——伏羲以爻象破译天地密码,将混沌的自然律动凝练为生生不息的秩序。而远在陇原的天水卦台山,传说中龙马负图的圣地,同样以山形水势呼应着这组宇宙方程式。两处遗迹一东一西,却如文明的双子星座,共同守护着中华民族对“天人交感”的原始想象。
八卦坛旁,我们的目光被一棵枯死却依旧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千年柏树所吸引。这棵柏树虽已失去了生命的翠绿,但枝干依然挺拔遒劲。此时,雷老师的讲解更为生动传奇:“这棵柏树最为奇特的是树干上隐约能看到鸟虫文的痕迹。鸟虫文,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字,仿佛是历史的密码,隐藏着伏羲时代以及此后漫长岁月里的故事。或许,在遥远的过去,曾有文人墨客在此驻足,将他们对伏羲的敬仰、对天地万物的感悟,以鸟虫文的形式镌刻在这棵柏树上,让文字与树木一同见证伏羲文化的流转。”
雷老师指着柏树上的一个大树结形象地说,这个树结像是岁月留下的一个特殊标记,又仿佛是这棵柏树与天地、与人类情感沟通的一个节点。多年来,无数人怀着虔诚的心来到这里,用双手轻轻摩挲着这个树结。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摩挲,树结变得光亮舒适,触手温润,仿佛凝聚了无数人的祈愿与祝福。6月7日正值高考第一天,许多考生家长来此轻轻抚摸着树结,眼中满是虔诚与期待。此情此景,让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天水伏羲庙里,正月十六同样有着人们虔诚祈福活动的场景。这场景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岁月与祈愿交织的传奇。
继续前行,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太昊陵墓前。这座陵墓,位于紫禁城内,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高15米,周长182米,均用青石垒砌,陵前竖古碑一通,阴刻“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陵墓周围古木参天、庄严肃穆。
站在陵墓前,合着雷老师讲解的节拍,我们不觉思绪翩跹。如果伏羲真的逝于古陈州,那么此处陵墓经历的时光,应该与天水大地湾遗址的年岁相近。由此得出:这里不仅安息着人文始祖伏羲,更封存着华夏民族精神的归宿。
绕过太昊陵墓,我们来到陵区最后的亮点——蓍草园。目光所及,蓍草葱茏。此草,于华夏文明而言,是神秘而神圣的存在。这种看似普通的植物,在伏羲文化中却有着特殊的地位。传说中,伏羲以蓍草推演八卦,开启华夏智慧曙光,让人类挣脱蒙昧枷锁,迈向文明的坦途。
立于园中,听蓍草在风中低语,似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悟到先民对自然敬畏、对未知思索与探究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去探索伏羲精神的内核。
整整两日,在雷铁梁、白俊和淮阳文史专家李乃庆、《周口日报》深度报道部副主任杜欣等的介绍中,在探访团的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淮阳太昊陵庙是伏羲文化的殿堂,是伏羲精神的丰碑。我们匆匆探访,犹如蜻蜓点水,只能是如浩渺大海般伏羲文化与精神中的一瓢。
淮阳曾是伏羲的都城,见证了这位人文始祖为华夏民族发展砥砺前行的光辉历程;而太昊陵,作为伏羲最后的归宿,更是他死而后已精神的永恒见证,是伏羲精神不朽的象征。当问及此次到淮阳探访伏羲文化的意义时,雷老师动情地说:“作为古宛丘,淮阳用万亩龙湖滋养着‘人祖爷’的传说,天水以万年卦台山传承着创世智慧。我们淮阳太昊陵,承载着更为厚重的伏羲文化,也绵延着多样的伏羲精神。当你们搜寻到太昊陵的‘担经挑’舞动时,或许会联想到渭河畔祭祀乐舞的流光。从‘羲皇故里’到‘羲皇故都’,伏羲文化永远在流动中传承,在差异中互补,在包容中创新——因为所有对文明的追寻,终将让我们在血脉源头重逢。”
而谈到每年淮阳和天水一样,都要隆重举办公祭伏羲大典时,白俊感慨地说:“遥想上古时期,伏羲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超凡的智慧,翻越秦岭,趟渭水、渡黄河,走向中原沃土,奔波于神州大地,让人类从蒙昧走向理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效率,规范了人类的社会秩序。伏羲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当伏羲的生命在淮阳这片土地上画上句号,他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华夏民族前行的道路。太昊陵,作为伏羲的安息之所,承载着后人对他的无尽敬仰与缅怀。我们纪念他,就是要将他开拓进取的精神传承光大起来。”
三年前,曾参与“从淮阳到天水·万里寻踪伏羲路”大型文化主题采访活动的《周口日报》资深记者杜欣,对此次的探访活动极为肯定和赞扬。他说:“你们是循着伏羲的足迹,从‘羲皇故里’天水出发,一路跋山涉水千里来到我们淮阳,太昊陵就是伏羲文化东扩的实体化、具象化,这里就是另一段文明史诗的开篇。如果说,天水是伏羲文化的基因库,淮阳则是文明种子的萌发地。一个在陇山渭水间守护文明源头,一个在黄淮平原上见证文明壮大——这恰似伏羲手中的规与矩,丈量出中华文明的经纬。”
作为淮阳文史专家,李乃庆总结得更为精辟:“天水和淮阳,两处圣迹,一西一东,都沉淀了丰厚的伏羲、女娲的故事情结和伏羲文化的内涵,这是对民族记忆的凝固与保存。恰似伏羲八卦中的阴阳双鱼——淮阳以陵墓凝聚天地敬畏,是精神火种燎原的起点;天水以庙宇高擎文明炬火,昭示伏羲创世的生生不息。从《尚书·禹贡》划九州,到《水经注》载河渭之水,这片土地始终以伏羲之名编织着华夏的精神经纬。天水开启的文明火种,在淮阳这片土地上化为燎原之势,演变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根系。”
当依依不舍地离开淮阳太昊陵,我们探访团的每个成员,却依然沉浸在对华夏文明起源的深刻思考之中。与此同时,天水伏羲庙那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身影,也愈发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淮阳太昊陵,作为伏羲灵魂的安息之所,是华夏民族对始祖敬仰的具象化表达;天水伏羲庙,作为伏羲精神的诞生之地,是中华民族智慧启蒙的源头。这两处圣迹,共同铸就的伏羲文化,如同文明长河的上下游,共同勾勒出华夏文明从混沌初开到枝繁叶茂的壮阔图景。我们深知,在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中,我们读懂了文明传承的力量,也坚定了守护“根在伏羲”、续写时代伏羲精神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