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妇女编织幸福梦
——市妇联多措并举促进妇女手工特色产业发展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14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王晓华 近年来,市妇联大力弘扬和传承手工技艺,提升广大妇女就业技能,统筹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妇联引导、培训指导、企业带动、品牌影响,围绕特色钩编、刺绣、缝纫、剪纸等手工产业,多渠道、多领域解决妇女灵活就业,帮助她们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挖掘资源 打造“一县一品牌” 近年来,市妇联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间手工能人,积极探索手工技艺传承发展,激发技能人才创新活力,打造钩编、刺绣、麻鞋、剪纸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产业,助推区域乡村振兴。 “经过市区县各级妇联组织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县一品牌’的妇女手工产业,挖掘出以郭娟为代表的麻鞋,王云霞为代表的陇绣,王莉为代表的珠绣,于颖、吴春霞为代表的手工编织,张小文为代表的麦秆画,蔡元春为代表的特色布偶及天水雕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女性传承人和女性人才。”市妇联发展部部长尹其告诉记者。 在市妇联巾帼特色产品展销馆设有陇原巧手产品展销区,里面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精致美丽,都是经过筛选、收集的妇女特色手工作品。这也是市妇联精心打造的集展示、销售、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展销平台,宣传推介巧手特色手工艺品。 龙头带动 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妇女手工产业只有实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才会辐射带动更多的妇女加入手工制品行业,才能成为妇女“创业就业大舞台”。 为了实现规模化运营,市妇联对手工加工小微企业、工作室进行了重点扶持,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共创建省、市级巧手基地4个,创建妇女手工类巾帼乡村就业工厂75个,争取扶持资金393万元。成立娲乡巧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巧手”的模式发展妇女手工产业。在市县两级建成基地8个,吸纳妇女就近就业创业。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上接第一版)与天水市巾帼职业培训学校、秦安县净心手工钩织工作室及清水县土门镇梁山村的巧手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带动更多的妇女群众发展居家经济,促进妇女增收致富。 甘肃雅路人麻编工艺制品发展有限公司是省级巧手基地,是当地巾帼致富的领头雁,一方面在县城吸纳陪读妈妈,一方面积极培训农村妇女,让她们利用闲暇时间做鞋底、鞋帮等,赚取收入。目前,公司已有500多位互联网销售人员,6家实体直营店、加盟店,3家网店,18个加工基地(巾帼乡村就业工厂),直接带动500多名妇女就业,累计辐射带动8000多人就业。 市妇联还按照整合培训资源,大力组织实施骨干培训、妇女技能培训,通过“老师培训带头人、带头人培训骨干、骨干培训妇女”的递进模式,帮助妇女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她们的就业能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训巧手骨干590人次,开展妇女技能培训5300多人次,建成巧娘工作基地8个,培育手工编织巧手带头人240余名,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妇女掌握了绣、编、织、剪、串等手工编织技能,实现就近灵活就业。 搭建平台 扩大品牌影响力 “我们把各种展会作为宣传展示天水妇女手工产品、吸引客商、拓展商机的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兰洽会、文博会、中国文博非遗主题展、妇女手工创新创业大赛等省内外会展活动。”尹其说,市妇联在麦积山、天水古城等旅游景点设立了手工艺品销售点,受到游客的青睐。 同时,市妇联利用传统文化节日、节点组织开展巧手展销活动:三八期间举办女性企业家产品推荐会;5·15世界家庭日在天水古城举办首届家庭文化节,开展娲乡巧娘手工艺品宣传推荐活动;伏羲文化节期间举办“巧娘集市”展销活动,集中宣传展示全市巾帼巧手基地及优秀手工艺品,展现龙城从业妇女精湛技艺和聪明才智,传承手工传统文化,推动手工产业发展,激励带动更多妇女通过手工实现就业创业增收。 线上通过淘宝网店、快手、抖音及微信朋友圈等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拓展私人订制服务,实现网上营销,打响天水妇女手工特色品牌。经过不懈努力,妇女手工产业逐渐走上了妇联组织、示范带动、妇女参与的良性发展之路,真正成为了广大妇女创业就业的摇篮、发挥才智的舞台、创造财富的平台。 接下来,市妇联将推进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特色手工产业链,培育天水特色品牌。进一步挖掘打造一批体现天水特色的伴手礼,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带动产品销售,发展壮大妇女手工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广大妇女投身“创业创新巾帼行动”,敢于主动作为,勇于实践实干,善于创新创造,在发掘自身价值中先行先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要素、新动能,为增收致富开辟新渠道,助推天水巧手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以实际行动诠释家国情怀和巾帼担当。 稳经济 促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