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日报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守护民族文化主体性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17日    来源:天水日报
   乔续科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25年新年贺词,提到“天水花牛苹果又大又红”“麦积山石窟‘东方微笑’跨越千年”。这饱含着总书记对天水的高度重视和对天水人民的深情牵挂,令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世代相续、自立自强的价值源泉和思想灵魂,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高度认同的彰显。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我们追溯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时就会发现,中华文化的内核主体性、建构主体性和方法主体性紧密交织、互为表里。
  一、追溯历史渊源,阐明文化内核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尽管其形态不断随着时代改变,但始终有一个清晰的内核,正是这个内核决定了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不是。这个内核就是文化的内核主体性,是文化主体性中最为基础的部分。要厘清中华文化的内核主体性,就需要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回顾中华民族第一次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实际上都是古圣先贤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而开出的思想药方。战国后期起,各家学说在长久相互论辩中,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从《吕氏春秋》,到《淮南鸿烈》和《春秋繁露》,这种情况显而易见。百家争鸣的过程是彼此之间融合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相互取代思想学说的过程,是不断反思,不断通过实践摸索,博采百家之长的过程。从先秦时期一直到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的古圣先贤完成了一系列漫长而艰辛的探索。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推动百家合流的精神实质是对最美好的人类社会形态的孜孜以求,也正是这种追求形塑了中华文化的内核主体性,即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二、梳理发展脉络,感受文化建构主体性
  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会发现,西方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教会,而中华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教育体系和科举制度,这是中西方文明的根本性差异。我国传统社会中教育和科举制度对人才培养选拔的标准和原则,从根本上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建构主体性,就是由谁由什么样的人来建构和发展文化。教育体系和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体系培养熟悉儒家经典、秉持儒家精神的人,科举制度相较于之前的察举制度突出选贤举能,体现社会公平。以教育和科举为载体,以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为社会理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日渐渗入到整个社会当中,上至庙堂之高,下至乡土之远。在漫长的历史中,秉持这种思想追求和文化精神,为这种精神所感召凝聚,我们看到王朝嬗替,中华文化却一直绵延不绝。所以在中华文化当中形成了独特的“天下观”,一家一姓的王朝可以更替,但是我们的文化精神不能亡,精神亡视为天下亡。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完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从微观的角度而言,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的建构者。
  三、分析基本走向,理解文化方法主体性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有神鸟凤凰涅槃的故事,近代以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曾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却没有在危机中断绝而是如同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新文化运动如同一场烈火,在这场熊熊燃烧的烈火中,中华文化没有化为灰烬,而是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之所以能一次又一次浴火重生,与其秉持的建构方法有莫大的关系。从方法主体性而言,建构中华文化使用的方法可概括为“结合”。从百家合流,到儒释道的三教合一,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们主动选择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建构一以贯之的方法就是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通过吸收与“结合”,与一切符合“大同”理想与中华文化内核的思想理论相结合,从而不断自我革新重焕荣光。从历史深处澎湃而来,向着民族复兴奔涌而去。在当下,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吸收具体化为“两个结合”,“结合”是中华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方法与路径,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
  (作者系天水市委党校工商与公共管理教研部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