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日报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发展新质生产力 赋能天水乡村产业振兴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17日    来源:天水日报
   秦雪尧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天水花牛苹果又大又红”,展现了习近平主席对基层民生的热切关注和对天水乡村产业发展的深情牵挂。2024年习近平主席在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视察时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优”。当前,天水市农业农村工作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市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宜区全覆盖”的原则,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放大带动示范效应,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各县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要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发展契机,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不断提升全市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赋能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色生产转变,摆脱传统发展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一是驱动农业生产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通过借助节水灌溉、循环农业与资源回收利用、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治等新型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资源消耗,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全过程绿色发展。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加强攻关,增强农业科技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加强与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对接,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新型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支撑。一是坚持因地制宜。优化设施农业发展布局,引导各县区立足实际,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等,推动设施农业转型升级。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在农村地区发挥新质生产力赋能作用,要充分挖掘农村各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乡土文化特色,借助先进的技术打造农村地区的特色发展模式。三是做好设施改造提升。促进农村地区水利、电力、公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大设施农业新建和改造提升力度,扩大生产作业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便利,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村吸引力。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支撑。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培养兼具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优秀农民,使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推广普及,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效率,改变农业生产依赖大量人力资源投入的状况,解放农村劳动力,释放乡村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强化技能培训。针对现有农民和农业从业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活动,通过现场示范、网络教学等方式,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让新时代的农民在农业科技创新实践中成长。二是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坚持以掌握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为导向,以满足农业发展急切需求为目标,强化育种、农机装备、耕种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培养更多具备农业科技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农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涉农高校与农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培养更多现代农业人才,同时,为高素质农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待遇保障,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作者系天水市委党校经济学与社会学教研部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