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天水日报
作者:王莹芝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27日 来源:天水日报
■ 王莹芝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回答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课题,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总书记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五个方面,为高职院校在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时代,建设校园文化必须首先确立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一条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一是充分发挥党建文化的铸魂作用。充分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带头作用,依托党校培训、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及甘肃党建等学习平台,把集中学习与自学结合起来,邀请校内外专家、宣讲团讲师和党政干部为师生开展理论讲座。开展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在校内科研项目、教学研究中设立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等。二是思政文化塑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宿舍、进教室、进实训室、进食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我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使之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各环节,在高质量育人平台上加快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三是红色文化育人。以重要红色节日为依托,统筹规划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中国梦、党史、国史、形势政策以及民族精神教育,坚定师生理想信念。 二、融入现代职教理念 教育是社会的产物,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职业理念引领,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赋予了鲜明的精神内涵。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校园文化,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补足“精神之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应着重于实际办学,注重行业精神凝练,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维度融入行业企业文化与精神,实现教育与生产的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一是弘扬工匠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匠精神教育活动,引导全体教师潜心育人、立德树人、爱岗敬业和踏实奉献,以优秀师德灌溉学生成长,以向上师风影响未来建设者成才。二是营造重技文化氛围。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教师进修培训与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授课和指导青年教师,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抓手,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思路,每年定期举办技能大赛,营造浓厚的技术技能文化氛围。三是推进校企文化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工匠精神”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进优秀企业先进管理制度和文化理念,进一步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传承匠艺、培育匠心、培养匠人,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文化接轨。 三、融入天水产业文化 天水作为老工业基地,在转型发展中迫切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老工业企业振兴发展,就要做好“引人、用人、留人”的大文章。天水市有3所驻市高职院校,且工科院校优势明显,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就是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天水市如果能留住本区域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显然对城市的发展、工业的振兴是关键动力因素。纵观国内诸多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将大学城地址建设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紧密放在一起提供了很多优质的建设经验和案例,既能为经开区注入活力,也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为城市发展注入动力。天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以装备制造、电工电器、生物制药、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有很多老牌重点企业。综合考虑,如果将驻市工科高职院校规划搬迁至社棠工业园区内,可实现工业园区与工科高职教育相融合,一方面有利于院校学生实习就业,另一方面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智力及技术技能人才支持,能够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拓宽职业教育区域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实现互动发展、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打造天水高等职业教育开放高地,为新时代天水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从更长远意义上来讲,这是将天水产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路径,是双方互利共赢,最终为天水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活力和动力的重要举措。 四、融入学校自身特色 一所学校的特色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为社会公认的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办学特征,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应从自身办学历史与办学特色出发,通过学校独特的历史积淀、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使校园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亮点更加突出,从而打造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品牌。一是传承特色精神。挖掘学校的历史,弘扬传承学校办学历史过程中凝聚的特色精神,浸润转化为学校的校本精神、校风学风。二是弘扬校本文化。加强对校训、校风内涵的阐释宣传,灌输校训的理念,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校庆纪念日办成隆重热烈且有影响力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校史教育,提倡师生牢记校训、佩戴校徽、使用校标,热爱学校、热爱专业。三是打造特色品牌。发挥“一校一品”的品牌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将校园文化与学校发展目标融合,并渗透到学校发展的全过程,服务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五、融入地域传统文化资源 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厚的文化内涵、文化给养。守护、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高职人的责任、使命与担当,应充分发掘构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在促进保留人才、稳定就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资源,通过开展晨读国学经典、中华诗词诵读大赛,在校园内形成诵读中华经典的浓厚氛围。挖掘传统节日中的传统习俗、传统礼仪、传统美德及传统伦理元素,通过组织相关社团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打造地方文化传承品牌。植根天水文化特色,传承伏羲文化、秦人早期文化、大地湾文化、陇山文化等富有地域色彩的文化内容,将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形式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如在非遗文化进校园过程中,充分发挥“非遗大师”的作用,在校园内教授学生相关技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文化传承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文化创意孵化园等系,发挥传统文化创新传承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整合天水地方的民俗文化、产业文化,推进地方文化进课堂,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课题来源: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专题研究一般课题“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GS[2023]GHB0020。 作者介绍:王莹芝,女,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职业教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