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褶皱里的天水二月二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01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炒豆豆。”
民谣一唱,天水人又开始过节了。
二月二,不是什么大的节日,但在天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这一天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记忆。对天水人来说,这一天不仅是春天的序章,更是农耕文化的生动注脚。
在二月二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天水的街头巷尾,聆听那些关于二月二的温暖故事,感受岁月长河中那些不曾褪色的民俗画卷。
一
“二月二这天,秦安县刘坪村的炊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升起得早。”56岁的刘来定告诉记者,每年二月二天还没大亮,他的妻子便早早地站在灶台前,专注地忙碌起来。铁锅里,黄豆在油与火的交融下欢快地蹦跳,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浓郁的豆香瞬间弥漫整个屋子。
“小时候,最盼着二月二的到来。一到那天,天还没亮透,母亲就开始炒豆豆了。”刘来定回忆道,他的眼神中满是童年的纯真与快乐。“等豆子晾凉,就是我最兴奋的时候。我麻溜地找来针线,迫不及待地开启我的‘串豆大业’。一颗一颗,小心翼翼地把豆子串到线上,每串一颗,都像是把一份珍贵的快乐珍藏起来。”刘来定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当年串豆子的动作,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串好的豆串,刘来定像宝贝似的挂在脖子上,然后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出去找小伙伴。“我们在街巷里你追我赶,豆串随着大家的步伐晃来晃去,发出‘沙沙’的声音,那声音就像一曲专属我们的童年乐章。”如今,时光匆匆,那些挂着豆串奔跑的日子早已远去,但每次回想起来,刘来定的心里还是暖烘烘的,满是对那段纯真童年的怀念。
二
在天水,二月二的民俗远不止炒豆子这一种。这一天,人们还会“打灰簸箕”,用草木灰沿墙角撒下,寓意着驱虫避害,祈求丰收。这种习俗的背后,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利用。在化学灭虫剂传入中国之前,草木灰便是人们消灭害虫的天然武器。而二月二这天,人们借着青龙的名义,赋予了这一行为更深远的意义。
“二月二,龙抬头,虼蚤虮子都抬头。你莫抬头,要抬头,一簸箕打到灰里头。”这天,人们一边撒着草木灰,一边念叨着这样的俗语,仿佛那些害虫真的会被这简单的仪式驱赶得无影无踪。这种看似简单的民俗行为,背后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智慧。
在天水民俗专家李子伟看来,二月二的民俗意义远不止于此。“二月二又叫春农节,这个节日在诸多的中国岁时节日中,最有实际的意义与价值。”李子伟告诉记者,农的繁体字是“農”,上部象征龙头,下边是“辰”字,辰即龙。“一个龙头与一个辰字组合成一个‘農’字,明确地告诉人们,二月二龙抬了头,该是农人开始耕种的时候了。”这些民俗事象及沉淀在文字中的深意,正是二月二原始意义的生动体现。
三
而在张家川县恭门镇付川村,二月二的金佛寺庙会更是热闹非凡。这个历史悠久的庙会,在过去电影、电视尚未普及时,就已远近闻名。
“每年农历二月二,金佛寺周边村子的村民都会组织大型的‘迎饭’活动,并且还有唱大戏、马社火、舞狮、秧歌等表演,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72岁的张家川县恭门镇原文化站站长王成科,回忆起当年的庙会,依旧神采飞扬。“恭门镇付川村的庙会已热闹了百年,戏台前人头攒动,秦腔吼得震天响。”
“二月二天没亮,心灵手巧的女人们就聚在一起准备恭饭了,她们用水果、蔬菜、油炸面食为主材料,经过精心搭配,做出的恭饭跟艺术品一样。而另一边,扮社火的队伍在凌晨就开始化妆,社火有马社火、高跷,还有舞狮和秧歌队,他们必须在上午十点前赶到指定地点,参加‘迎饭’活动。‘迎饭’时,接恭饭的队伍在前,社火队伍随后,整个活动人数一千多人。‘迎饭’队伍浩浩荡荡排成一字长龙沿公路行走,前往金佛寺。一路敲锣打鼓,庄重而热闹。”在王成科老人的讲述中,付川村二月二庙会的盛景,仿佛就在眼前。
“耍社火、唱大戏的庙会一过,付川人就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开始下地种庄稼或外出打工了。”王成科说,过完二月二,付川村的年也就算过完了。
四
对于研究伏羲文化的刘复兴而言,二月二的深意藏在星辰之间。
“上古时期,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在东方的七个宿分别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其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在冬季,苍龙七宿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仲春,角宿一和角宿二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所以叫‘龙抬头’。”刘复兴说,天水是八千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伏羲氏在这里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传说,伏羲在卦台山仰天法地,创画八卦,所以卦台山应该与古人观测天地有关系,这也是天水与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日起源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存证明。
在天水,二月二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除了炒豆豆、打灰簸箕、赶庙会,还有“戴梭梭”的习俗。人们把炒好的豆豆用线串成各种样式的项链,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以示吉祥。民谣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炒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这些民俗活动,旨在祈求普降甘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小时候,二月二的炒豆豆是用山上取来的干净黄土炒制的,炒过的豆豆带着黄土的气息,越吃越香。”刘复兴说,这种做法还有一定的药理,《本草纲目》记载:“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另外,黄土中所含的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也有裨益。
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民俗在年轻人的记忆中逐渐变得模糊。2000年出生的赵子怡,对二月二龙抬头的记忆并不深厚。在她看来,这一天最深刻的记忆,不过是排着长队理头发。“小时候,妈妈总是告诉我,二月二这天理头发,一年都不会头疼。”赵子怡笑着说,“虽然现在我知道这只是个传说,但每次二月二,我还是会去理发店排上长长的队,也许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延续吧。”
尽管如此,二月二的民俗文化依然在天水这片土地上顽强地传承着。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记忆,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将天水人的心紧紧相连。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些民俗或许会逐渐演变,但其所承载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祈愿,却永远不会褪色。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炒豆豆……”每当这首民谣在天水上空响起,陇上的春,正悄无声息地,在古老习俗与新岁期许间,抬起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