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日报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麦积传说之三:

莲 花 池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01日    来源:天水日报

  麦积山是在僧帽山、罗汉崖、豆积山、香积山、小献山、夕照壁、苍龙岭和蟠桃峰等群山环抱中拔地而起的一座秀丽山峰。山崖上栈道勾连,洞窟如巢,在众多的洞窟里塑有自北魏至唐宋时期诸朝塑像,因其艺术之精湛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整个山崖与盘绕半环形的苍龙岭相连,在半环型内侧自然形成一块较为宽阔平坦的场地,为游览者摄影、小憩和野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场内整日游人如梭,喧若闹市。场地背靠麦积崖下是麦积山寺,亦即瑞应寺。场地之南原建有一座庙会时演唱地方戏的戏楼,场地中心有一水池,配置有亭榭回廊。池水中开满莲花,“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莲叶搭蓬,花开水面,濯清涟而不娇,疑是天宫瑶池,被誉为莲花池。
  关于这个池子,至今还流传着九墩莲花池的优美传说。
  相传在宋神宗熙宁六年中秋节的晚上,麦积山瑞应寺的和尚聚集在一起,为了每年一度的九月十九日涅槃日道场给观音菩萨祈祷,由住持方丈圆通法师给大家讲经说法。不知不觉已到了“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山高月夜寒,弟子们做完功课后纷纷都回禅房歇息去了。惟圆通法师披了件僧衣,决计在中秋月的清辉下走走,他手持盘龙拐杖,独自漫步出了山门。
  圆通法师举头望明月,但见“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元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而正值月半,蝉鸣夜愈静,回头看去,整个麦积山都沉浸在中秋月的清辉之中,细碎的月光如同筛子筛过一般,静静地泻在山巅。月宫中桂树的清香沿着桂树枝头弥漫开来,乘着朵朵白云飘下来,弥漫了整个麦积山。
  法师被桂花的馨香所陶醉,仿佛感觉到整个麦积山都醉了,三尊大佛也都醉了。他踏着细碎的波光,思绪万千,仿佛进入了涅槃前的一种澄明彻悟状态,由如来佛祖想到了菩提树,由中秋佳节想到了九月十九日的涅槃日。他“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为无为,相应不相应,有所依无所依,有所缘无所缘,有行相无行相”,就这般恍恍惚惚穿过一片松树林,一直向着林边的一方水池走去。
  圆通法师来到水池旁边,只见“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法师更觉如醍醐灌顶,神清气爽,便找了块大石块坐下来,凝思默想,领悟禅机。猛然间,在他的上方,金光闪闪,祥云朵朵,一道彩虹自天而降,紧接着仙乐齐鸣,彩带飘动,迷离恍惚。
  圆通法师大吃一惊,急忙躲在潭上亭的背后,悄悄往前看。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就在仙乐的鸣奏中,一群仙女衣袂飘摇,踏着彩虹,款款而下。第一位“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第二位“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第三位冰清玉洁,花容月貌;第四位“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第五位,第六位……走下来九位仙女,她们个个玉肌雪肤,美貌超俗。尤其是最小的那位,更是出众。但见她“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圆通法师看到后,不由发出轻微的赞叹声,没想到却惊动了这群仙女。瞬息间,月光黯然失色,天空云雾缥缈,一股寒气逼向法师,使他打了个激灵,只见潭水激起泓波,仙女们在淡淡的月光中,时隐时现,很快消失在九天上空。
  第二天拂晓,圆通法师回忆起这如幻似梦的奇遇,再次向水池那里走去。当他走到离水池不远的地方,向池中望去。真奇怪,眼前的一切使他惊呆了,水池中竟长出了九墩大莲花,花大如盘,周围莲叶衬托,那花瓣叶子上豆大的露珠,被风吹得来回流动,真是十分好看。法师恍然大悟,明白了是九天仙女昨夜喜降麦积山。
  从那以后,麦积山瑞应寺就把这个水池叫九墩莲花池。此后,九墩莲花池里每年夏天莲花盛开,一直延续了许多年。
■ 麦积山瑞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