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2 版:晚报十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用“丈量”行动绘制大秦岭“边际线”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0年12月07日    来源:天水晚报
  9月26日“丈量大秦岭”活动正式开启,每个人都要面对每天几乎无喘息的长途跋涉、密集活动和繁重的工作量,还要应付车队行进中的各种突发情况。9月27日,车队离开渭河源前往甘南卓尼县境内的西秦岭段白石山时,由于此山完全处于原始和未进行旅游利用状态,道路不通,完全无法靠近,车队不得不绕行百余里寻找就近瞭望点,最终选择在海拔2695米的“青山鹤影”观景台,首席专家王根宝等人就地铺开了硕大的《中国中央造山系勉略复合断裂构造带及邻区构造图》进行现场讲解。完成西秦岭知识科普后天色已晚,继续前行时成群的牛羊不时出现在藏区的公路上,车队小心翼翼拉开距离缓慢行驶。穿过美仁草原途经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合作市时,倾盆的大雨又让车队更加放慢了车速,抵达高原小城卓尼时已是深夜。由于每天行程必须严格按计划执行,所以一连多日大家都是早7时起床,中午在行进途中临时选择面条或快餐充饥,深夜抵达事先预定的住宿地,连夜准备次日活动内容,稍做休息后次日再出发。
  每天平均400公里以上的行程,往往根据路况不同一般要行驶5-8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加之首次行走秦岭边际线路况不熟,突发情况多,驾驶员的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绝对保障行驶安全,4位驾驶员都采取了减少用餐占时尽量增加途中休息时间的方法。但在从宁强前往城固张骞墓的行驶途中,一辆团队用车突然出现发电机故障,经检修无望正常使用时,团长和车队指挥当即决定为不影响行程马上换车,后来经西安总部与车队调度快速协调,临时在汉中租车继续前行。由于长途行车缺乏写作条件,许多人都养成了手机写作、在颠簸行进中使用手提电脑办公、在前行的车上传递和打印文稿的习惯。
  旅途的艰辛和紧凑的行程丝毫没有影响团队的使命和初心的实现。“丈量”途中,无论是车上还是活动间隙,不同专业和学术领域的交流始终异常活跃。一路上,领衔文化学者王若冰随处讲述大秦岭文化的“话匣子”一直没有关闭;首席专家王根宝始终没有放下科普秦岭地质的责任和话题,沿途采水过程极为认真;地质与水文专家李方周和董天印一路写作科普话题丰富“专家文库”,考古与民族学者易华、作家杨海蒂、文化人周吉灵等与大家的交流之声不绝于耳,地图出版人毛腊梅的笔记本电脑始终伴随着左右,请教、交流、研讨话题从不停歇;“丈量”活动总策划兼团长王晓民每天彻夜审改和撰写文稿,休息的时间常常仅有3个多小时;海外留学归来的袁佳欣第一次参与国内活动且负责最繁杂的行程联络,车上电话不断下车后又始终行走在团队的最前端。
  车行途中,有时为了一个话题的探讨,关联的专家学者经常临时调换坐车。随团摄影摄像团队经常加班加点,完成一段视频制作后马不停蹄赶路与大家会合;地图书籍采编王静一路坚持录音不停、写作不断;车队总指挥韩东风和驾驶员郭智途中主动担当起了后勤助理,乐乐呵呵跑前跑后;天水日报社驾驶员吴瑞贤从天水临时入团,驾车之余还兼起了摄影师。有人在行进途中扭脚了忍痛不言,也有人因长途驾车犯了痔疮闭口不语。由于披星戴月的奔波每天新闻稿无法及时传回西安总部,新闻组负责人占方和团队每日都要工作到午夜甚至更晚,直到稿件发出才会离开办公室;由于公务繁忙无法全程参与“丈量”行动的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殿彬,每天都在关注着团队行程,并在北京向团队送来问候。为了一份光荣的使命和责任,所有人都是废寝忘食,科普文稿不断,系列报道不停,大家都会尽其所能互相帮助;驾驶员任少毅不但每日主动记录车队行程,还利用开车间隙创作了《丈量大秦岭·我们在行动》的短视频,受到了朋友圈的疯转和所有人的一致好评。
  为了凸显本次“丈量大秦岭·让世界认识中国秦岭”的主题,活动启动特别选择了9月27日“世界旅游日”,这样“丈量”活动的进行周期就必须占用疫情之后第一个国庆、中秋“双节”长假,全体参团人员对此没有任何怨言。农历八月十五当日,正是车队由秦岭西端白石山经南端剑门关而赶赴东端桐柏山的日子,当晚,团队在桐柏山下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月是秦岭圆”联欢与对话会,一场秦岭边际线大联动和一首《明月几时有》的大合唱,让许多人把钟情的秦岭和远方的家人紧紧联系到了一起,这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次联动大秦岭的中秋活动。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特别从西安的医院里打来电话,对大家共同从事的最有意义的“丈量大秦岭”活动表示祝贺,对全体团员舍弃和家人团聚的时刻,为宣传秦岭而共赴秦岭东端桐柏山和淮河源表示慰问。
  连续10天的“丈量大秦岭”壮举让全体专家学者和作家们的心与情紧紧凝结在了一起,“累并快乐且终生难忘”是每一个参团者的真实表达。10月5日,“丈量大秦岭”参团人员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发表《共同宣言》,表示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结合行走经历,用心体验和“丈量”秦岭的自然、文化、文学艺术和旅游的广度、高度与深度,尽快形成“丈量”成果向社会发布,让这次意义非凡的“丈量大秦岭”活动画上第一个句号,期待在将来能够对秦岭文化弘扬传承、大秦岭山系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更多领域合作发挥深远影响。
  (文/丈量大秦岭新闻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