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的骨头汤□徐 新
天水晚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10日 来源:天水晚报

我小时候生活在1970年代,在那个买肉要用肉票的年代,能吃上一顿肉是十分奢侈的事情,而且也只有在祭祖或春节时才能美美地享受一顿。那时人们买肉得早早去排队,也都喜欢买肥的,因为瘦肉比较贵,更主要的是肥肉更解馋,一口下去,油水瞬间布满了整个嘴巴,对于缺乏油水的人们来说真是相当过瘾。
当年父亲在单位食堂工作,和负责屠宰卖肉的食品站的工作人员很熟悉,因此常常问他们买一些大骨头,如扇子骨、筒骨等。吃完以后,还可以把骨头收起来晒干卖给废品收购站,这样算下来,除了费一些柴火外,吃一顿骨头也花不了几个钱。
那时候家里只有母亲在地里干活挣工分,因此只有在父亲休息的时候,才有空张罗着为我们做些梦寐以求的美味,炖骨头汤当然是首选。
记得父亲每次炖骨头汤时,都会先把早晨买来的肉骨头剁成小块,尤其是筒骨,不剁开的话,炖熟后就无法吸食里面的骨髓。洗净骨头后,父亲就将它们全部倒入锅里,放上生姜、料酒等调料,加水后就开始生火。
父亲要忙里偷闲整理家务,守在土灶前往灶膛内加柴火则是我的任务。待锅内煮沸后,父亲用铲子撇掉浮在上面的血沫,然后让我少加一些柴火,留一两根在灶膛内,让汤慢慢炖着。俗语说“小火慢炖出浓汤”,不知道后面我又陆陆续续加了多少根柴火,也不知到底炖了多久,渐渐地,若有若无的肉香从锅盖的缝隙中飘了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越来越浓的香味充斥于整个屋子的时候,汤已经炖好了,我们也已经馋得垂涎欲滴了。待母亲下地干活回来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满屋就荡漾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说是喝骨头汤,但其实骨头上还是有不少零星的肉。有道是“好肉长在骨头边”,因此,我们捞起碗里的骨头都是先忙不迭地啃上面的肉。啃完后,又开始想尽办法吃筒骨里面的骨髓,或用筷子在里面捣鼓,然后把它嘬出来;或是用牙齿咬开筒骨一端用力一吮,嫩滑的骨髓便吞入口中,实在是舒爽极了。直至我们吃到小肚溜圆,才一个个恋恋不舍地放下筷子。父母亲一边看着,一边叮嘱我们慢点吃、当心烫嘴,一边把我们吃剩的骨头清理一遍,喝点骨头汤。吃剩下来的骨头汤也是不舍得浪费的,再加些青菜或大白菜一煮,这样煮出来的菜也是很可口的,直至将骨头汤消灭殆尽。
吃一次骨头汤,常常让我们津津乐道好几天,过了一阵以后,心中就又开始盼望着重温骨头汤的味道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猪肉不再是奢侈品了,如今餐桌上的美食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吃一次骨头汤已是平常事,各种营养丰富且味道鲜美的汤也是比比皆是。即便是最简单的骨头汤,做法也更加讲究了,加入的料更加多样:香菇、山药、玉米、萝卜、木瓜、虫草等,按理说喝起来应该更加有滋有味,但我却无法品出儿时那种欲罢不能的味道了。
“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对于身在西北边陲漂泊多年的我来说,乡愁就是那一锅飘香的骨头汤。虽然随着年纪渐长,现在我的饭量已经越来越小,但每每那熟悉的香味轻轻袭来,纯真而美好的童年时代便会再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食
之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