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故里潜心制 千年古城传佳音——秦州区非遗传承人斫琴师张涛的艺术人生□王牧雨 崔 琳 李亚龙
天水晚报
作者:琴或 七弦琴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10日 来源:天水晚报

张涛今年36岁,是我市古琴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他从2009年开始学习古琴制作,到现在已有14年时光了。
对于张涛来说,古人制琴,是把好多思想都结合在了一张古琴上面的。比如,一张古琴的长度是三尺六寸五,就象征一年的365天;再比如古琴上有13个徽位,就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在天水做古琴,当然还会用到天水的特色技艺,用木坯做完古琴之后,表面还要用漆来涂,天水历史悠久的雕漆工艺,会与一床优质的古琴相得益彰。
张涛并不是从小就与古琴制作工艺结缘的。上大学时张涛学的是机电,主修专业跟古琴完全不搭。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地,张涛从电视上听到了古琴演奏的曲子,然后才慢慢接触了解了古琴。
“刚开始我也是琴筝不分,把古筝以为是古琴。后来才知道,原来古筝是21根弦,古琴是7根弦,古筝的声音特别亮丽,而古琴的声音就比较沉稳一些。”张涛说,因为从此强烈喜欢上了古琴,他就很想拥有一床属于自己的琴。为此还托朋友在外地市场上去了解了一下,发现古琴的价格很贵,于是,心灵手巧的张涛就想,能不能自己动手来做琴呢?
在天水,熊尚德斫琴的手艺历来是为人所称道的,满腔热忱的张涛找上门去,拜在熊师傅门下开始学习斫琴技艺。在和古琴打交道的这些年里,张涛坦言,最难的就是坚持,从二十岁心态浮躁的年纪开始,枯燥烦琐的制琴经历让他饱受辛苦。
“最困难的就是刚开始刨木头刨不平、锯锯子也锯不直,刨木头刨一天下来之后,手心里全是水泡,特别疼。锯锯子锯不直,锯完之后还得再修,我就觉得特别麻烦。”张涛说,接触到做大漆的时候,那段时期确实挺困难的,因为生漆和人的皮肤接触,有的人会皮肤过敏,然后身上就特别痒,也肿起来了。当时张涛最严重的情况,是有一次他的脑袋都肿了,眼睛也睁不开,一直肿了有一个多月,别提有多难受了。在这样的煎熬下,张涛也一度想过放弃,但后面看到用漆做出来的琴真是漂亮,所以还是慢慢坚持下来了。
如今,张涛和爱人开设了一间琴道馆,每个月开设公益习琴课程,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知琴、学琴、弹琴,让玉瑶之音在它的家乡传续下去。
在张涛的爱人王娟娟眼中,生活中的丈夫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是在说到琴的时候,话也就多了。制琴不像上班,张涛每天的工作也不像旁人上班朝九晚五,他通常都是从早上一直干到深夜才回家,如果当天的工作干不完,无论谁去叫,张涛都是不会停下手中的工作的,所以,王娟娟在零点以后才能看见忙了一天的丈夫回到家,那都是稀松平常的事。王娟娟说,虽然丈夫走上制琴这条路很苦,但因为丈夫喜欢,她也会一直支持丈夫,让他的斫琴事业可以一直发展下去,也把他们的琴馆一直开下去。
今天,从远古时代走来的古琴,正从被少数人所欣赏的高雅乐器向社会大众化走近。张涛夫妇认为,古琴能给人带来安宁的心境。在当下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中,人们不时会心态烦躁,也就会有更多人愿意在古琴声中找到宁静。
▼▼▼
◥6月22日,2023(癸卯)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羲皇故里”天水举行。相传,伏羲氏作琴瑟,让音乐走进了先民的生活。伏羲所作之琴,在中华大地流传数千年。在秦州区,有一名年轻的斫琴师张涛,用传统手艺斫磨出了一张张伏羲琴,也就是今天的古琴。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古时又称瑶琴、玉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拨奏弦鸣乐器。2003年11月,古琴艺术被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