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晚报七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电灯照亮的人生

□马茂斌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10日    来源:天水晚报
  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学校要求每个学生交一张半身照。山里条件差,连电都没有,更不要说照相馆了,爸爸就领我下山,去二十里外的镇上照相。可事不凑巧,镇上恰好停电照不了像,爸爸就带我去一个远房表姐家借宿。
  晚上电来了,表姐将门后悬着的一根细绳一拉,“叭”的一声,满屋就亮了个遍,连家具缝里都看得一清二楚。爸爸告诉我,这就是电灯,川里人已经有了,但我们山里还没有。
  我发觉电灯这东西真神奇,除了比煤油灯亮,更是方便,不需要用火柴点。到了晚上,表姐安排我和爸爸睡一间小屋,爸爸看我老盯着灯泡和那根细绳发愣,就告诉我:细绳牵着的小黑盒子就是开关,拉一下灯就着了,再拉灯就灭了。我试了一下,真是这样。我想多拉几下,但爸爸不让,夜里睡觉我装着尿憋,接连起来四五次,也就多拉了几下开关。我想,川里人真好!有电用,比煤油灯亮一百倍、方便一百倍。
  后来离开大山到县城读书,每到晚自习,我就守着电灯光连屁股都舍不得抬,看书、做作业、听老师辅导,一连串的忙碌,反正就是不想让白亮亮的灯光浪费了。回到宿舍睡觉,虽然只有半个小时的开灯时间,我也一定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亮光预习、做题。早上早起,我经常最先进教室,《出师表》、元素周期表、勾股定律等都是早间在电灯下背会的。有一次老师安排作文,我自命题写了一篇《我想有颗电灯》的短文,因为表达了我们农村孩子对电灯的向往和喜爱,被老师拿在课堂上念,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共鸣。真的,看着城市里白昼一样的光亮,想着家乡人在昏暗的煤油灯底下吃饭、干活、纳鞋底,我内心真的不平静。这也像是城乡最大的区别了,所以我下决心,一定要到城里去享受电灯。
  工作后宿舍有电灯,可我还是奢侈地添了盏台灯,想着备课改作业就用大灯,上床了就用台灯。我在山里十五年,几乎都是靠煤油灯和月光过的夜,现在好了,在一间自己主宰的房子里可以被电灯光照个彻夜,可以由着性子丢下这个用那个,一下觉得自己是个很富有的人。躺着看书,坐着写东西,站着练字,白天黑夜一样清楚,电灯让我有了空前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给老家的爸妈写信,我也喜欢在夜里,故意给他们描述灯光下的一切,以及我眼前的灯光,然后就在灯光下认真做自己最喜欢的事。特别是夜深人静后的灯光,感觉很温暖、很有人情味,就着它看书写字,格外清心明目,思如泉涌。看累了,就带上门出去,在路灯下自在地徘徊一阵,吹吹夜风,理理思路,瞅着满街的路灯兴奋一阵。真的,那灯光总让我联想起“天上的街市”,觉得这灯真就是满天的星星。
  在亮亮的电灯光陪伴下,我顺利地长大,积累能力,晋升职称,完成写作,并光彩地走向自己的梦想。细细算来,不光我对电灯情有独钟,灯光对我也很友好,一路相伴相帮,功不可没。
  家乡的电是1998年才有的。家乡人投工投劳,全力以赴,一年的时间,整个山乡全部通了电。1999年春节,乡亲们家家挂起了大红灯笼,远远望去,星罗棋布,金光闪闪,偏僻落后的山乡从此旧貌换了新颜。
旧事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