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溪头荠菜花
天水晚报
作者:瑶华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1日 来源:天水晚报
□瑶华
“荠花满地无人见,唯有山蜂度短墙”,野花丛中,细碎洁白、小如米粒的荠菜花并不起眼,因花开时略似细雪,荠菜又名“雪荠”。在古时,农历三月开放的荠菜花曾备受欢迎。苏轼在《物类相感志》中提到:“三月三日,收荠菜花置灯檠上,则飞蛾蚊虫不投。”民间常在三月初三这一天采摘荠菜花带回家里,放在炉灶上、衣柜里、床褥下面,以此驱逐虫蚁。在江南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妇女将荠菜花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就能心明眼亮,荠菜花因此得名“眼亮花”。五代《妆楼记》记载了用荠菜花占卜的民俗:“池阳上巳日,妇女以荠花点油,祝而洒之水中,若成龙凤花卉之状,则吉,谓之油花卜。”
荠菜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野菜之一,几场春雨过后,在田间地头、山野林间随处可见。“荠”之名,即用来形容它“济济一堂”的茂盛姿态。一说“荠”来自“济世救民”,因为荠菜是救荒解饥的恩物,功劳不小。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已经采集荠菜食用,《诗经·邶风·谷风》中写道:“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屈原在《九歌》中以“荼荠不同亩兮”来比喻小人和君子不能共处。后世还用“甘心如荠”来形容事如乐意为之,虽苦亦甜。和荠菜并列的“荼”,是与它叶片外形相近的菊科植物,包括泥胡菜、苦苣、蒲公英等,味道较苦,经常有人将它们弄混,各自开花后才能分辨出不同。
荠菜含有叶醇,为它增添了特殊的清香,不像别的野菜那样苦涩难咽,许多人都偏爱它的美味。《明皇杂录》记载,宦官高力士晚年失势,被流放到偏远的巫山,偶然看到山谷遍生荠菜,当地人却没有吃它的习惯,不像在长安、洛阳那样被人争相购买,联想到自身境遇,感慨有加:“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耐寒的荠菜在初春冰雪未融时已经萌芽,为餐桌带来早春之鲜。北宋官员苏易简为宋太宗讲解典籍时,太宗问他:“食何品何物最珍?”苏易简回答:“物无定味,适口者珍。臣止知荠汁为美。臣忆一夕寒甚,拥炉痛饮,夜半吻燥,中庭月明,残雪中覆一荠盂,连茹数根。臣此时自谓上界仙厨鸾脯凤胎,殆恐不及。”宋太宗深为赞许。
苏轼爱吃荠菜,不仅写下“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的诗句,还曾亲自为妻弟王箴做“荠青虾羹”,食之甚美。他在书信里回忆此事,不忘叮嘱王箴:“他日归乡,勿忘此味也!”荠菜花虽赏心悦目,但开花意味着荠菜已老,不再适合食用,以致陆游在诗中写下了失望的心情:“食案何萧然,春荠花若雪。从今日老硬,何以供采撷。”
英语里,荠菜叫“牧羊人的钱包”,是根据它的扁平倒三角形种荚的形状而得名的。由于荠菜的种子和植株都过于细小,不易栽培,经历了千百年,它仍然以野菜的形式和人们在餐桌上相见。
(摘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