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全国首个生态日
最高法发文明确破坏森林资源犯罪定罪量刑标准
天水晚报
2023年08月15日
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2005年8月15日考察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比较符合确定纪念日、活动日时间的基本原则,能够充分体现首创性、标志性、独特性。
设立全国生态日,有利于更好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据新华社
又讯 8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自15日起施行。《解释》对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这有助于提升依法惩治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成效,加大森林资源司法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民法院高度重视森林资源司法保护。近五年来(2018年—2022年),全国法院共审结相关刑事案件64788件、生效判决人数82704人:其中,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刑事案件4171件、5521人;盗伐林木刑事案件8239件、11622人;滥伐林木刑事案件30711件、40104人。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周加海在最高人民法院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解释》明确了非法占用林地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刑法规定,非法占用林地,改变被占用林地用途,造成林地大量毁坏的,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针对司法实践情况,《解释》规定,非法占用并毁坏公益林地五亩以上、商品林地十亩以上的,即构成犯罪;针对屡教不改的情形,即二年内曾因非法占用农用地受过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又非法占用的,规定入罪标准减半计算。
□据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