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返回 2023年08月24日

历久弥新的凉州文化

——评徐兆寿《斯文凉州》

天水晚报      2023年08月24日     
  “五凉京华,河西都会”。凉州自古是北方民族聚族而居的地方,夏至周时为雍州之地,春秋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后又成西夏的故地,朝代的更替,换不走的是凉州对于每个朝代的重要地位。凉州这座身处河西走廊东端的城市,见证过中国不少的历史事件,一次一次被推动发展的浪潮当中,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踏着古人的足迹,我们看到霍去病出陇西击匈奴,平定四方,也看到阔端和萨班和平会晤的“凉州会盟”,还看到雷台汉墓正在挖掘的铜奔马。在这座古城发生过太多太多故事,这些故事吸引着不少文人墨客为此驻足,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翰等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我们读过莫言笔下的山东高密,读过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读过阿来笔下的川西藏,读过路遥笔下的陕北。当我们想读懂中国的西北时,甘肃的作家们会带你领略雪山、戈壁、沙漠、绿洲乃至冰川。如果你还想一窥河西走廊的神秘面纱,那凉州的故事必然要熟知,而写凉州的作家中必绕不开徐兆寿。最早的长篇小说《非常情爱》《幻爱》都有凉州的影子,《荒原问道》是以凉州为背景,《鸠摩罗什》写的就是凉州的古代先贤鸠摩罗什。2021年出版的《西行悟道》是以凉州为中心,对整个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进行的一次反思。2023年2月,《补天:雍州正传》出版,这是他从上古出发,梳理凉州及整个大西北的文化方位。今年7月,《斯文凉州》出版,这是他对家乡凉州文化的详细梳理。
  《斯文凉州》书名取自武威文庙里“斯文宰世”这块匾上的内容,徐兆寿告诉我们,斯文就是文明,就是作为文明人的标志。这本书是一部讲述丝绸之路重镇凉州及河西走廊历史文化的散文集,根据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和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联合出品的系列文化短视频节目《话说五凉》整理扩写而成的。徐兆寿努力的一个方向,是想使凉州文化成为一种与江南文化、关中文化、岭南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等并列的文化现象。他贯通古今,不断扩大凉州文化的内涵,使得凉州文化呈现出了应有的包容性和丰富性、连通性和生长性。他一再强调,凉州文化是以武威为中心,漫延到整个祁连山南北,甚至辐射到兰州、临夏、内蒙古西北、宁夏西部、新疆南部的一种文化,以古雍州为大范围,以五凉为主要时期,以唐诗中边塞诗以及隋唐乐舞等为文化征候、美学意象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区域,在全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凉州,这个曾经对我来说念起来唇齿之间便顿生古意的名字。因为徐兆寿的书,让我对这座古城充满了向往,古人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7月我也踏上了凉州之旅,一路晴空万里,牛羊成群,西北骄阳如火,但我对凉州的向往,却未曾磨灭半分。在鸠摩罗什寺里,见到了那位毕生致力于译介佛经与典籍的高僧;在白塔寺见到了一位草原的英雄阔端和雪域高原的智者萨班;在文庙看到了万仞宫墙,育学子褪蒙昧,传大道以济世;在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中见到大佛慈悲、菩萨低眉、金刚怒目的绝世风景。在登上武威南城门,观看五凉时期的文化盛景时,骠骑将军的威武英姿、天马的矫捷身影、络绎不绝的西域僧侣,著书立说的中原儒士一一浮现,还有那一座座古老的庙宇,共同见证着东方古国的文明韧性,朝圣者们步履盎然,摩挲着庙壁上智慧的铭文,踏着岁月的车轮,传承延续,生生不息。凉州的魅力,几乎全被《斯文凉州》一书涵盖。
  河西千里壮阔,丝路万里醉人。作为读者的我们踏入书中,就是踏入了一段古月映照、战马嘶鸣、英雄出世、僧侣诵经、礼仪西来的浪漫历史。徐兆寿一直说,不到河西走廊,就不知道中国的文化自信在哪里。的确,阅读他的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这种自信和对河西走廊乃至中华文化的浓浓爱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我相信,像《斯文凉州》这样的好书,一定会成为让我们了解凉州、河西走廊乃至中华文明的一面镜子。
  (《斯文凉州》徐兆寿著,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