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返回 2023年08月04日

梅江村——

在原生态古村落轻嗅时光

天水晚报      2023年08月04日     

□刘小雷
  在梅江村,曾经有六棵古槐屹立了几百年,像六把擎天巨伞守护着村庄。现在还有一棵矗立在村头的道路中间,树干伟岸、树皮黝黑,枝条在天空布满细密的网纹。天边的晚霞、归巢的鸟儿、微凉的晚风、院落里的人声……它却无言,像一位阅尽世间沧桑的老人,性情早已变得不嗔不喜、深沉素净。
  几百年的古树、历经岁月洗礼的清中期古建筑朱家大院……梅江村,整个村落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雅致安逸。
  坐落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贾川乡的梅江村传统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村域面积1.6平方公里,村庄占地240亩。村落至今保存有六棵明中期古槐树。2013年,梅江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梅江村的美,于不经意间被发现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奔流新闻记者亦概莫能外,开启实地探查之行。
  沿着一条与牛头河并行的乡间水泥路而行,不觉间已置身群山之中。
  一轮暖色的夕阳静静地悬浮在山峦的波涛之上,山色随着绕山公路变得晦明不定,从树丛草叶间偶尔有一两只惊飞的雉鸡,给人莫名的惊喜。
  几个转弯下来,我们便看见了依山而建的梅江村,视线所及是层层叠叠、紧密相连的泥墙和青瓦,沿着U字形的山麓向两边伸延。此时已是傍晚时分,村庄的上空有一层淡青色的烟霭在流动,隐约有点燃烧草木的呛人却分外亲切的味道,“依依墟里烟”,它自然是炊烟的味道了。
  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几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村落历史空间肌理;巷弄传统格局尺度;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结构;聚族而居的社会生活形态;独特的民间艺术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
  梅江村将会给我们展示怎样的魅力呢?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树木的萦绕和簇拥,人类的生活同样离不开树木的映衬和关爱。有树木的生存,村庄才叫作村庄。
  在梅江村,曾经有六棵古槐屹立了几百年,像六把擎天巨伞守护着村庄。现在还有一棵矗立在村头的道路中间,树干伟岸、树皮黝黑,枝条在天空布满细密的网纹。
  天边的晚霞、归巢的鸟儿、微凉的晚风、院落里的人声……它却无言,像一位阅尽世间沧桑的老人,性情早已变得不嗔不喜、深沉素净。有一棵遭遇雷火已经死去的古槐,它的树干散落一地,被村人归拢在路边存放,像斧劈刀削的山石仍然体段峥嵘,让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在村中的小路穿行,晒场上铺展开来清香的茬子,坡上一丛怒放的雏菊,和不知哪个角落细碎的犬吠都让人感到这里的时钟似乎被拨慢了。
  说到梅江村,村人一路上都在说朱家大院,就是因为它的存在引起了外界的注意。
  朱家大院位于梅江村三组,它“属于清中期古建筑,是清代中期一位朱姓进士的故居。古建筑有23间房,共300多平方米。朱家先祖先后建成了七座院落,有老院、中院、边院、上院、当中院、书房院、佛堂院,这几个院落紧紧连在一起,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是典型的四合院格局。房间为悬梁土木结构,粗柱宽廊,直棂隔窗,雕刻精美,整体古朴又不失雅致。书房、客厅均为花石铺地,端庄大方,气息不凡”。
  在村民指点下,我们很快找到了“朱家大院”,它们已经被朱姓的后人隔断开来,分别居住。叩开门扉,分别探看,还是传统的天水古民居格局,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空间,既遮阳避雨,又开阔视野,大气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站在书房院中,细细品咂,似乎没有那种想象中大户人家阔绰显摆的意味,有的却是一种清雅、藏拙、守中,“耕读传家”的心灵需求: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想象那位朱姓的夫子脱卸了宦海生涯的羁绊,回到故乡梅江村将一间寒室辟为书斋怡然自乐的情形……至今,他的遗泽还影响着后人。在一户人家的堂屋,看到墙上挂着一篇四言韵语祭文,蝇头小楷工整娟秀,情感如咽如诉,令人赞叹且感动。主人讲,这是他外地求学的孩子,为悼念逝世的长辈写的。
  也因为有了这样的承袭,梅江村自古民风淳朴,村民知书达理,无疑,这种风气绝非一日能够养成。
  在梅江村,朱姓是大姓,老人说全村大部分人姓朱,相信自己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后代,因为朱元璋有一个后人曾被分封为关中王,关中王的后代后来流落到清水,住在了这里。
  梅江村的先祖一路艰苦跋涉,最终寻得家园,经受了自然的磨炼,形成了勤劳知恩的淳朴气质,积淀了与自然共生的乡土智慧,兼容了遗泽百年的文化精神。时至今日,这山间古村仍旧保持着天、地、人和谐共存的状态。就像一位古老的守望者,守护着传统气息。
  如今,梅江村的古村落已经进行了精心的保护。在传统村落保护上,梅江村坚持原汁原味,不搞大拆大建,修缮与保护相结合,修复了三座古民居,对不能修缮的危房、危墙进行拆除,对能保留的尽量加固维修,既保持了村庄原有风貌,又改善了人居环境,真正让传统村落留住“形”守住“魂”。新建的梅江村乡村记忆博物馆,通过展示村民使用过的老旧物件,充分反映了梅江村群众生活传统、劳作传承、民间习俗以及村庄的历史变迁。
        (据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