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返回 2023年08月04日

伏暑之物——

甜瓜和西瓜史

天水晚报      2023年08月04日     

□一 石
  是父亲在闲聊中说起秦安特有的几种甜瓜,比如瓜瓤酥软的软卖、瓜肉色泽金黄的沙瓤面瓜,才让人察觉盛夏这个词扑面而来。
  正午阳光下,父亲走过院子,在屋檐下擦拭额头一滴滴滚落的汗珠。这一滴滴汗珠里浸透着盛夏最显明的标签——一个暑字,这个暑字的来源正是得自小暑、大暑两个节气。
  ◎ 沙地伏暑物
  农谚说:“小暑大暑,一蒸一煮。”炎炎夏日,太阳的炙烤对人体机能带来严酷的考验。不管在汗流浃背时,还是人困马乏下,如若能有一瓣甘甜的蜜瓜入口,就有了一股清凉慰藉着躁动的五脏肺腑,人便有了一下子从疲累困顿中被解救出来的舒畅感觉。
  黄土高原靠近河谷水源充足的沙地里,成片的甜瓜和西瓜,一眼看上去像躲在绿叶下的金蛋蛋、白蛋蛋、绿蛋蛋,但这却是度过盛夏优良的伏暑之物。
  三伏的天,最是多变。黄昏的星辰还挂在天上,可将近午夜,闪电却带着轰隆隆的雷声和一场雷阵雨突如其来。雨有时淅淅沥沥,有时倾盆而泄。小雨倒无所谓,大雨可就不得了了。种瓜人在满地甜瓜、西瓜要熟透前的几个晚上,就会住到瓜地旁的土窝棚里。瓜蔓上胀鼓鼓的瓜,躺在一层薄薄的塑料膜上,靠近根部的尾瓜最甜,但个头小、样子丑。瓜蔓中间长得最大的瓜,瓜瓤里的香甜气息几乎到了藏都藏不住的地步。熟透的西瓜,用手轻轻一拍,瓜的表面会脆生生轻响着裂开道道缝隙,红色的汁水便沿着缝隙流淌出来。
  能让瓜爆开的,常常是这三伏天里个把小时不停的雷阵雨。疯狂渗进土里的雨滴,对瓜根来说,最好不过。甘露的降临,让干旱土地中的每一粒土、每一棵苗,在被毒辣的阳光照昏了头后,迎来了曙光。瓜,在三伏天会完全成熟。瓜地里,挨着硬皮甜瓜种下的薄皮白脆瓜,不怕日晒、不怕雨打,抗到整棵瓜苗都打蔫儿了也不会破裂。披着一层褐绿网纹的硬皮甜瓜与秦安的面瓜和新疆的哈密瓜不同。面瓜看着皮硬,金黄色的瓜瓤,吸收起水分来没个节制。雷阵雨到来的夜晚,白天的热浪并未退去,种瓜人蹲在土窝棚里,“扑通扑通”的心跳声和“哗啦啦”的雨声灌入耳鼓,把人的心把儿紧紧揪住。面瓜成熟的几天里,雷阵雨捉摸不透的雨夜,黑灯瞎火的半山梁上,最怕听到脆生生的“砰砰”声。这声音听上去像敲门,其实是熟透的面瓜经不住雨催,熟到自己也搂不住,终于遇上温差骤变的雷雨夜,开始此起彼伏爆裂开来,还好雷阵雨下不了多久。等不得雨完全停,种瓜人撩起门帘,一下子冲进瓜地,只见亮晶晶的面瓜裂开了大嘴,有些裂开一道口,有些裂开两道口。顾不上品味,种瓜人赶快把裂开的面瓜摘下来。彼时,瓜地里到处弥漫着醉人的气味,这气味已经在招引从梦里惊醒的小动物、昆虫匆匆赶来。
  第二天早晨,这些裂开的面瓜便会被单独装在一个个塑料袋里,等待人们低价购买。母亲在世时,每年都会在三伏天买上几个熟到烂、甜到裂的瓜,供全家品尝,这样的瓜也便成了地域性盛夏消暑佳品的一个代表。这面瓜独特的甜味,也成了游子记忆深处乡愁的注脚。
◎ 西来之蜜:甜瓜和西瓜史
  甜瓜为葫芦科,黄瓜属植物。根据现代生物学的基因溯源,甜瓜的起源中心在非洲埃塞俄比亚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大概是因为甜瓜合乎人类的口味,这让它的分布远远超出非洲,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地中海地区的北非和南欧、西亚、中亚、东亚和美洲大陆上,可见全人类都忠爱甜瓜的那一丝水润和甜香。
  中国关于食用瓜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诗经》,所谓“八月食瓜”,指的正是甜瓜。甜瓜因其滋味甘美,有诸如甘瓜、果瓜、香瓜、蜜瓜、金瓜的美称,因其果肉甘甜芳香,又生出多种吃法。《小雅·信南山》“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指的是将甜瓜剥皮腌制成瓜条,应该类似于今天的蜜饯。将甜瓜剥皮切成瓜条,晾晒后腌渍在陶器中,既可以在贵族的宴会上供众人食用,还能在祭祀仪式上,作为供品,祭奠先皇圣祖。《礼记·曲礼》中详细记录了为天子准备甜瓜的详细流程:先将甜瓜去皮,这类甜瓜最大可能是硬皮甜瓜。去皮的甜瓜,沿纵向切成四块,然后在中间横切一刀,八瓣甜瓜里应该含有敬畏天子的礼数。然后,将切好的果品装盘,用细白葛布覆盖,进呈给天子。《礼记·玉藻》记录了独特的瓜祭仪式:“瓜祭上环,食中,弃所操。”意思是将甜瓜切成环形的三份,上环含瓜蒂的部分,连接根茎,是瓜之根本,作为祭品。瓜中间部分,因切瓜时有手印抓握,不适合祭祀,倒适合食用。而与花蒂相连的下环,便成了食之无味被丢弃的部分。先秦为何有瓜祭的行为?未见资料详细解释,大概是吃瓜不忘种瓜人,和中国文化的先人崇拜一脉相承。中国考古学上发现最早的甜瓜是长沙马王堆女尸肠道里发现的甜瓜种子,可见汉朝的甜瓜种子已经相当普遍。
  中国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里,详细记录了甜瓜的栽培、选种、采种、种子消毒和病虫害防治、轮作、施肥的详细方法,其种植方法流传千年,至今还在民间延续。
  甜瓜的品系,有厚皮甜瓜(俗称蜜瓜)和薄皮甜瓜(俗称中国甜瓜)两个系统。厚皮甜瓜点缀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如同装点人类交流互鉴的翡翠明珠,让那一丝甘甜,留存在跨越荒漠的旅人的舌尖和心头。薄皮甜瓜主产区在黄河和淮河流域,以果小、皮薄、肉脆或面著称。在“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瓜产区,薄皮甜瓜是大自然给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一份天赐礼物,让盛夏的煎熬多了一份甘甜和期盼。
◎ 西瓜传入中国的历史
  西瓜是葫芦科西瓜属的栽培植物。中国的西瓜产量居世界首位,看着盛夏街道上随处可见的西瓜,给人一种西瓜原本就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错觉。事实上,在南非和非洲热带赤道附近生长着大量的野生西瓜,苏丹境内是西瓜的初生和起源中心。如今,全世界栽种的西瓜依然带有沙漠植物的典型特征:须根多而状、茎蔓长、平铺地面、叶子条形深裂、叶片蜡质等。
  先秦时期尚无瓜的品种意识,关于瓜的分类极为简略,可生食一类称为果瓜(即甜瓜),需要烹饪后方可食用的称为蔬瓜或菜瓜。到西晋《南方草木状》和《神异经》中有关于寒瓜的记录,从细节考证,此寒瓜说的其实是可越冬而食的冬瓜。关于张骞“凿空”开拓丝绸之路时引入西瓜的说法,这条记录最早见于《<康熙>台湾府志》卷四“西瓜”条目,往上推演查询,再了无根据。唐朝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志》,其中五代胡峤的《陷北记》(也称《陷虏记》)云:“真珠寨东行数十里,入平川,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这是中国文献里关于西瓜的最早记录。这里记录的只是西瓜传入中原汉族的时间,事实上,唐朝建立之初,就开始设立都护府控制和监管西域。新疆、内蒙古一带同样应该纳入西瓜的种植史,“契丹破回纥”的时间在辽代初年,已经和唐朝末年接近,西瓜此时已经在汉地种植,考虑到一个外来物种引入、驯化到推广的周期,可以推测至迟到唐朝末年,西瓜就已经经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内蒙古地区。
  西瓜品种在农书中很少保存资料,但在各地方志中,记录的西瓜品种有80多种,大到有三四十斤的沙白瓜,小到有饭碗大小一斤左右的马铃瓜。
  在串联起亚、欧、非三个大陆大动脉的丝绸之路上,作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旁观者和见证者,西瓜是传达信息交流的种子和财富的种子,也是传递友谊与和平的代表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