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快产业融合 推动天水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天水日报
作者:万舟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06日 来源:天水日报
万舟
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了解相关种植、技术和管理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乡亲们再接再厉,把苹果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近年来,天水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产业兴旺、稳定脱贫、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农业产业振兴行动,推动果品、蔬菜、畜牧、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拓展农业特色产业功能 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壮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依托不同的区位条件、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扶持建设一批生态良好、基础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示范村和专业村。创新乡村特色旅游产品。依托森林、草场、果园等农村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乡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古民宅、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秦安桃花、武山油菜花、秦州大樱桃及连翘等农业景观,推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等现代农业旅游;大力推广孙集村、苏湾村等现代新农村旅游。开发土特产商品。鼓励支持乡村旅游经营者依托当地特色乡村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特色商品,引导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转化为旅游纪念品和特色商品。强化对乡村旅游商品的包装及营销策划。包装打造花牛苹果、秦安蜜桃、甘谷辣椒、秦州樱桃、清水核桃、张家川牛肉等农特产品为主的绿色旅游商品品牌;创新陶艺、砖雕、木雕、草编等一批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二是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的良好合作,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方位的融合。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业特色产业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大力支持涉及农业特色产业电商平台和电商服务站点的建设,推动商贸、供销、电商产业的有机融合。开展电商进入村庄的试点,以点带面并推广普及。推动天水跨境电商更好更快发展。以天水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启动建设为契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结合天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增加农业特色产业产品的出口份额,扩大天水农业特色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延伸农业特色产业生产链条 一是延长农业特色产业链条。以全产业链发展为导向,突出重点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农业特色产业从生产环节向前和向后两个方向的链条延伸,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紧密衔接,种植养殖、精深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农业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和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加工厂,支持大型农业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食品、制造业、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建设一批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 二是坚持集群化发展。引导农业特色产业企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强镇等集中,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进入到价值链的中高端。按照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的要求,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推动科技研发、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主体加快向园区集中,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促进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一业一园”格局。加快推进县区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促进产村、产镇深度融合。健全农业特色产业产品产销对接机制,扶持相关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天水农业特色产业精准对接。积极引导流通主体与生产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支持农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合作社建立起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产销共同体,优化提升特色产业链供应链。 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县(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创建各级各类农村创业支持体系,提供实体空间场地、网络咨询指导和融资服务支持。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 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服务。政府应当做好规划,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公共设施条件,做好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特色产业发展等所需的配套服务。 四是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建立乡村内生性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优化农村就业创业环境,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城市居民下乡,外出农民工返乡,形成良性的人才返乡机制。还要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四、完善保障机制 一是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好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县区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优先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充分利用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资金重点用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二是开展试点示范。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资融资机制,开展农业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组织更大范围推广,促进农业特色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快速发展。 (作者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天水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副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