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日报四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改革引领蓄势赋能 助推司法行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天水市司法行政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来源:天水日报
  近年来,天水市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立足人民群众所盼、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和司法行政职能所能,以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破难题、增动力、促发展,奋力开创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围绕建机制、严规范,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一是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提质增效。推动市、县区政府修订本级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创新出台《政府法律事务合法性审查程序规定》《政府法律事务重点领域合法性审查工作要点指引》。研究制定政府合同管理规定,全面规范政府合同磋商、起草、审查、签订等程序。2024年以来,市级办理重大行政决策及其他法律事务合法性审查325件,市政府法律顾问提供法律论证、咨询28件(次)。二是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规范有序。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认真履行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职责。在全省率先建立行政规范性文件评估清理制度,组织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常态化清理和专项清理,有效维护法制统一、政令畅通。三是行政执法监督效能持续提升。加快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5项协作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推动形成覆盖全市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
  二、围绕促和谐、保稳定,持续深化基层依法治理。一是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形成“居民说事六步工作法”“1234工作机制”等一批行之有效的矛盾纠纷化解经验做法。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全市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增至113个,专职人民调解员增至3197名。深化诉调、警调、访调、检调对接,推动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2024年以来,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各类民间纠纷16229件,调解成功率98.7%。二是健全完善行政复议体制机制。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行政复议法,丰富案件办理方式,灵活运用书面审查、听证审理、简易程序审理、调解和解等办案模式,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质效明显提升。2024年全市接收行政复议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30%,是同期一审行政诉讼案件的1.9倍,行政复议吸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有效彰显。三是全力提升“两类人员”监管质效。深入开展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两年行动,推动重点人群分类管理,坚决守牢安全监管底线。加快规范化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积极拓展教育帮扶载体,建成社区矫正教育基地21个、公益活动基地46个、就业基地18个。
  三、围绕惠民生、提品质,全面加强法律服务供给。一是构建“全时空”服务网络。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建成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个、乡(镇)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23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2631个,实现市、县(区)、乡(镇)、村(居)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依托省级“12348”热线平台及网络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解、法治宣传等法律服务,让公共法律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二是提供“高品质”法律服务。建立法律援助案件受理指派、案件办理、案卷归档等管理制度,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常态化开展“法援惠民生”“结对关爱”“根治欠薪”等行动,提高新就业劳动者依法维权的能力。持续推进“一证一次办”“一事一站办”等减证便民措施,积极拓展增设办证点、远程办证等方式,切实提升公证事项办理效率。三是实施“规范化”行业监管。加强对律师、公证、司法鉴定行业监督管理,通过组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司法鉴定机构等级评估、律师行业信用等级评价、案卷质量评查等活动,严格规范行业执业行为,持续提升法律服务质量和公信力。
  四、围绕广覆盖、增实效,不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一是健全普法工作机制。开展“八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全市3个先进县区、28个先进单位、26名先进个人和8名先进普法工作者受到通报表扬,激励全社会积极参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二是开展普法宣传教育。部署开展主动创安主动创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民族宗教、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重点领域专项普法工作。2024年以来,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专题普法宣传活动1200余场次,在全社会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三是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深入实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法律明白人”培养、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特色法治乡村建设“四大工程”,以法治力量护航乡村建设。全市累积创建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3个、157个,累计培养“法律明白人”1.5万余名,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实现每村至少1户培育目标,指导培育特色法治乡村21个。四是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扎实开展法治文化阵地“一地一品”建设和提标行动,全市建成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中心8个,法治公园(广场)、长廊、宣传栏3400余个,农家法治书屋2500余个,实现法治文化阵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持续打造法治文化品牌,秦安小曲“两个女人一台戏”、张家川花儿“法雨沁阿阳”等法治文化作品频频出新,武山县“法治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普法”模式法治主题突出,让群众潜移默化接受法治文化熏陶、感悟法治精神、提升法治素养。
             (孙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