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建忠:红色文化的忠诚守护者□杨岁虎
天水晚报
2023年08月07日

从13岁起,一根扁担、两个竹筐,就是少年师建忠的标配——废品收购是这个穷苦孩子的“职业”。刚开始他跟着大人走,后来就独立行动,不论走乡串户多辛苦,也不论一百斤的担子多沉重,交到废品收购站都只能拿到两元钱。可对当时的师建忠来说,除了这条路,大概再也找不到其他门路了。“打工,年龄太小没人要,干别的身无分文干不成。收废品这活,一般人看不上,苦是苦、累是累,却也没风险,只要脚不停,收入多少总会有一点。”回忆起往事,师建忠的眼角隐约泛着泪花。
一次收废品途中遇雨,师建忠到一个好心人家中避雨,无意间看到主人放在柜子上的毛主席坐像,神态是那么慈祥亲切,让人敬爱。主人见他对这尊毛主席像十分喜爱,就说:“你喜欢就送给你。”师建忠干的虽是最不起眼的活,但他却有自己坚守的原则:绝不能白拿别人的东西。于是,他用很少的钱把毛主席像收了回来。回到家,听着大人们对毛主席的赞颂,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毛主席像时,越看越觉得亲切,越看越是喜爱。
从此,他就开始格外留意毛主席像之类的红色物品。有人告诉他,十几年前,谁家里没几件毛主席像章之类的东西,“现在少多了,越来越少了。”这话是别人随口说的,师建忠听了却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他要尽己所能,将保护不到位、散落在民间的毛主席像等红色物品收集起来,珍藏起来。
直接买买不起,怎么办?他想了好些办法,其中最实用的办法就是以物易物,用针头线脑、手帕梳子来交换。路还是原先的路,还是翻山过沟、走乡串户,但因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他的收藏明显上了一个台阶。老本行没丢,只是利用老本行干了更有意义的事。
刚开始小本生意,他留心的是毛主席纪念章,后来随着经济条件渐渐好转,他开始收藏毛主席瓷像和红色书画,渐渐地,他的收藏范围越来越广:“凡是有红色意义的东西,只要好,哪怕犯多大难,也要想办法收藏到。”
在居民家里,师建忠看到红色文物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或者根本无力保护时,他痛心疾首,就想方设法收藏过来;有些人自己不好好保护,可看到师建忠想要收藏时,却又漫天要价,让师建忠没少花冤枉钱。可每每看到有的人把毛主席像等红色文物保护得很好时,他又感到由衷的欣慰,鼓励他们好好保护,并主动交流一些珍藏心得。他知道,对毛主席充满深厚感情的,绝不止他一个,而是千千万万的人。收藏是对毛主席无限敬仰的一种表现形式,让毛泽东思想和红色文物代代相传、永放光芒,才是他的理想和追求。
他把对毛主席的敬仰,寄托在一件件跨越时空的收藏品中。他清晰地记着每一件物品收藏背后的故事,有顺利有艰辛,靠真情更靠执着。收藏不仅让他认识了什么是有价值的红色文物,更使他对毛主席的认识不断加深,并产生了更为深厚的感情。他阅读了大量关于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和红色文物的书籍,从收藏走向了研究。
红色展馆建成后,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学校和幼儿园的研学活动也常在这里举行。翻阅展馆里的留言本,一则则留言更让参观者感动:
“记忆在这里闪回,时光在这里穿越。站在这里,站在过去和现在交替的时空里,需要我们在回望中展望,在展望中回望,在展望和回望中,汲取踔厉奋发的力量。”“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了英雄而不知敬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爱自己的英雄,并以实际行动弘扬宣传,激励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们,将对先辈的崇敬变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这是师建忠和他的红色收藏给人最大的感动。”……
风华志
◥盛夏时节,甘谷县八里湾的山梁上凉风习习,击退了川区的暑热。笔者一行的话题一直围绕着今天行程的主题——师建忠红色文化展馆,这是目前甘谷县规模最大的红色文化展览馆。
◥虽然早就看到了相关照片和视频,可当真正进入展厅时,大家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一枚枚毛主席像章、一尊尊塑像、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物品……这是师建忠数十年收藏的心血,也是一个普通人对新中国缔造者的崇敬和感恩。